正文

解讀孩子的說謊行為

愛出一個好寶貝 作者:桐桐媽


學齡前的孩子不會出于道德原因而說謊,父母在坦然面對的同時還應善于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適當寬大處理,甚至反思自身的教育誤區(qū)。

案例一:

小家伙的手上長了個倒刺,問她怎么回事?結果小家伙眼睛都不眨地說:

“妞妞姐姐弄的,妞妞姐姐壞?!?/p>

事實情況卻是:這幾天她根本沒有見過妞妞姐姐!

案例二:

小家伙一邊吃著餅干,一邊把餅干屑弄得滿地都是,問她為什么都弄在地上了,沒想到小家伙臉不紅心不跳地說:

“爸爸弄的?!?/p>

案例三:

為了適當引導她的分享行為,有一次妞妞姐姐把雨衣借給她時,我趁機對她說:

“寶寶,你看,姐姐把喜愛的雨衣給你穿,對你多好啊,你要不要跟她分享什么東西呢?”

沒想到小家伙聽了我的話,馬上說:

“我已經(jīng)跟她分享過啦?!?/p>

“那你跟她分享了什么呀?”

“餅干。”不知道是想象的還是信口胡謅,因為兩個小家伙在一起的很多細節(jié)我都不知道。

“分享了幾塊呢?”

“三塊!”

暈,還有鼻子有眼的!

案例四:

早晨喊她穿衣服去幼兒園,小家伙明明已經(jīng)在床上玩得不亦樂乎了,聽到我的叫聲,卻馬上叫道:

“我還要睡覺呢。”

說著就躺在床上開始“睡覺”,小眼睛卻禁不住在那里轉來轉去……

……

近期所經(jīng)歷的一連串事實告訴我:傳說中孩子的“說謊”行為終于跟我面對面了!雖然事先有知識儲備,真正親驗這一行為時,還是有點兒吃驚,因為固有的思維模式總是不經(jīng)意間讓我把它跟道德品質關聯(lián)起來,費了好大勁兒才說服自己坦然接受這個現(xiàn)實。

為什么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判寶貝的行為呢?這是因為對于學前期的孩子來說,他們之所以選擇說謊,往往有許多非道德的原因:

◆ 兩歲左右的孩子,想象力已經(jīng)有了一定發(fā)展,卻又難以分清想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所以很容易把想象出來的東西當成現(xiàn)實來表述,產生說謊行為。比如,如果她擔心妞妞姐姐欺負她,把她的手弄得長倒刺,就可能真的把這種想象出來的情景當成已經(jīng)發(fā)生的現(xiàn)實而說謊。

◆ 如果父母處處以“好孩子”的標準要求孩子,動不動就向孩子灌輸好孩子的標準,孩子在這種壓力之下,就可能會認為:只有我做個好孩子,爸爸媽媽才會喜歡我,如果我承認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臟地板,他們就不會喜歡我了。同樣,她還會認為,如果我說明已經(jīng)做過某項“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媽媽就會更高興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現(xiàn)說謊行為。

◆ 有時候說謊還是孩子逃避某項“苦差事”的借口,比如,當她不愿意去奶奶家的時候,不愿意去幼兒園的時候,就可能聲稱自己還有別的事做,試圖“逃過一劫”。

由上述分析可見,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說謊行為,還真是不得已而為之呢!孩子的這些難處告訴我們,對于他們的說謊行為,我們還真得善于分析背后的原因,適當寬大處理,甚至還要引咎自責呢。那么,怎樣的反應方式更可取呢?

◆ 如果孩子因為想象和現(xiàn)實混淆而說謊,我們就不妨多琢磨一層,看看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或擔憂是什么,然后在找到這個根源的基礎上,跟孩子共情,引導孩子說出謊言背后的真實意圖,并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要或排解他們的擔憂。比如,桐桐談到妞妞姐姐弄壞她的手指時,我應該想到她可能擔心和姐姐交往時會受到欺負,那么我就應該在表示理解這種擔心的同時幫她消除這個顧慮。

◆ 如果孩子迫于“乖寶寶”的壓力而說謊,我們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的期望值是否太高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重新設定自己的期望標準,讓孩子有機會按照正常的心理發(fā)育節(jié)奏展示自己。

◆ 如果孩子實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說謊,我們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須做這件事,如果可做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馬;如果必須要做,則要給孩子講清道理,支持孩子面對屬于自己的責任或義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