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那頭的媽媽說:“馬老師,我的孩子說他第一不喜歡的就是睡午覺,第二不喜歡的就是彈鋼琴?!?/p>
我說:“那么既然孩子那么的不喜歡彈鋼琴,為什么還要送他去學呢?”
媽媽說:“我認為他會克服的,也會適應的?!?/p>
我說:“那么,為什么您就認為孩子就不能適應午休這件事情呢?!?/p>
……
這位媽媽在和我談關于他的孩子不愿意午休,她要在午休時間,將孩子帶回家練鋼琴的事情,實際上她的孩子在這段對話之前,每天中午已經(jīng)接回家去了,孩子的狀態(tài)顯示很疲憊,這是我再次和媽媽交流午休的事情,結果又失敗了,因為他的媽媽很堅持自己的看法。
媽媽的說法是:“我的孩子屬于睡不著覺的那種孩子,從小到大都是那樣的,我了解我的孩子?!?/p>
在這樣的情況之外,還有一種社會情況,也就是,我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幼兒園,在午休的時候,要求孩子必須要同時都躺好,閉上眼睛,最終要睡著,有的孩子睡不著,或是一時半會還不想睡,就被認為是在搗亂,就拉了去關黑屋子。至于在一個幼兒園里,有什么樣的屋子是很黑的把孩子給嚇得睡著,有人說,“在衛(wèi)生間啊,不開燈不就黑了嗎?!?/p>
也許是種種社會現(xiàn)象,把人們都給嚇著了。一說讓孩子午休,第一反應就會想到是孩子躺在床上受罪,或是受到了某個老師的威脅。不行,絕對不能容忍這樣對待我的孩子。于是呢,一提到“午休”這兩個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都是很緊張的,因為誰也不愿意將“自己的孩子”和“被關在黑屋子里”這種行為聯(lián)系起來。
當然,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是尊重孩子的,不會有意要傷害孩子。而我們成人要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否則我們讓他們做什么,他們不見得會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做,并且他們的身體里還會流淌出很強烈的力量來抗拒成人。
如果我們成人不了解來自于孩子本質中的東西,就有可能將孩子視為不聽話的人,也許會采取極端的措施迫使孩子去做一個事情,例如:午休。
時間會幫助我們成人了解得更多一些,讓我們知道自己眼前的這個小男孩,他是什么氣質的孩子,他為什么那么的活躍,為什么他就是不能安靜地待在自己的床上,而要跳到別人的床上去摁那個床上的小朋友使其嘰里呱啦地叫個不停;還讓我們知道,那個小姑娘,為什么一直以來你讓她脫衣服,她就跟沒有聽見一樣,一直坐著,她看上去像在幻想一樣,就連比她小的孩子都準備好了,等待老師講故事,那個小姑娘還在猶豫要不要脫掉上衣……
面對這樣的不同氣質的孩子,他們呈現(xiàn)給我們的狀態(tài)有著太大的不一樣。在這里,我不想分享孩子都有哪些類型的氣質,而不同氣質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我要說的是,在孩子的群體中由于這一點,而使得孩子們呈現(xiàn)給我們的狀態(tài)的確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是把不同氣質的孩子們都整齊劃一地要求,是幫不了這些孩子的,更何況讓他們同時安靜,同時躺好在自己的床上,同時睡著,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比較極端地去對待孩子,但是,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做法。
那么,這個媽媽這么堅定地在午休的時間帶孩子離開幼兒園,是對幼兒園不放心嗎,害怕自己的孩子睡不著而被硬逼著休息?之后,那個媽媽很堅定地告訴我,她不是不信任幼兒園的做法,問題是她的孩子根本不睡午覺,這是問題所在。也許,這個媽媽的孩子真的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