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后來就說,于叔叔有很多值得佩服的地方。有魄力,敢想敢做,因為人又實在,就沒有那么多瞻前顧后和患得患失。而他頭腦里又常常有些原創(chuàng)性的想法,這又和他天生的秉賦有關。
現(xiàn)在的人,常常為鋪天蓋地的小廣告所煩擾,從電線桿上的“老軍醫(yī)”到郵箱里塞滿“超市打折”的宣傳單張,叫你無所遁形。到了終于有媒體站出來,忿忿地斥之為“城市牛皮癬”的時候,這些小廣告已經如火如荼,發(fā)展得頗具規(guī)模了。平心而論,這其中委實包含了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宣傳理念。成本低廉,事半功倍,才有人會趨之若鶩。不過,似乎并沒有人關心過這種營銷策略的“始作俑者”。
所以,在九十年代初的當時,于叔叔提出想請爸爸幫他設計這樣一張小廣告,爸爸是抱著疑慮的態(tài)度的:守元,沒聽人搞過哦,會有用嗎?
于叔叔就抓抓頭說,我也是瞎琢磨的,有用沒用試一試了。反正賠點小錢,總比現(xiàn)在沒的生意做要好。于叔叔的書報亭開了一個多月了,顧客寥寥,生意不見起色。大量的報刊被退回了郵局門市部。
爸爸就幫他設計了一幀廣告。言語很簡潔,無非是說明書報亭的位置,主要售賣的報刊種類。為了圖文并茂,爸爸還用了版畫的套色技巧,廣告的背景上影影綽綽地出現(xiàn)了一個孜孜閱讀的人。
于叔叔把這廣告用 A4紙復印了幾百張,讓顯陽和燕子分發(fā)到附近住區(qū)用戶的信箱里去。結果,第二日他就打電話來,要請爸爸吃飯。原來,效果立竿見影,當天的晚報竟賣得一張不剩。
于叔叔很受鼓舞,又大著膽子拓展了經營報刊的范圍,其中當然包含我老爸的出謀劃策。有天一個農大的老教授就很稱贊地對他說,你們這個小書報亭,品味竟這么高,連《讀書》這樣的雜志都有得賣,這在市里也不好找的。又說,可惜我們年紀大的人,腿腳不怎么利落,每次過來買都很辛苦,要是能有人送到家里來就好了。我們情愿多貼一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