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大山人的“淚點”與“墨點”(1)

美術(shù)的故事 作者:任道斌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是三百六十年前一位有名的畫家。

八大山人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人,而且也是明朝的宗室,姓朱,父親過去也是地方上的藩王。像他這樣的人,在當(dāng)時的社會里,處境要比一般人更難。一般人并沒有太重的思想負(fù)擔(dān),但他有;他是明朝后代,他的一舉一動又受到清朝政府的注意,也受到周圍人的注意。有許多反抗清朝的人希望他出來抗清復(fù)明,清朝政府又對這明宗室非常注意,所以他的處境是非常困難的。八大山人在這個變革的社會中,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以書畫來宣泄自己的情感。他一直活到八十歲。

八大山人的印鑒很有意思,有的像符號,有的像圖案,很有個性。據(jù)說八大山人讀了《八大人圓覺經(jīng)》之后,就把自己取名“八大山人”。我在杭州時碰到一個畫家,他自稱“九大山人”,希望自己也能夠出名。我告訴他,說即使取“十大山人”的名字也沒有用,兩個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八大山人的題簽“八大山人”,仿佛“哭之,笑之”,即寓意哭笑不得,這個社會讓他哭笑不得。自己沒有本事組織人出來反抗,打又打不過殘暴的清兵,所以叫生不逢時,該生不生,該殺不殺。他自己因為處在這樣的社會,故而十分苦悶。另外在他自己的畫上,還有“三月十九”這樣的題字,非常有藝術(shù)性。他牢牢地記住三月十九日這一天,明朝滅亡了。這是他一個仇恨的日子。這個“月”字是倒寫了,明朝的“明”字以月亮的“月”字代替,也是倒寫了,表示說,這一天我的明朝滅亡了,我的祖宗朱元璋創(chuàng)立這個兩百多年的明朝歷史完蛋了,所以他要記住這段歷史。他每年三月十九日都要大哭一場。

他還有一幅繪畫上的題名,叫“個相如乞”。有的說“個相如吃”,有的說“如乞”,其實“如乞”該比較合適一點。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個乞丐,他自己感到這個世界非常的壓抑。從皇室貴冑,淪為一個賤民,這是他所處的時代,這個身世的變化對他的影響很大。要了解八大的作品,我們一定要了解明末清初的歷史。了解這段歷史,才能讀懂他的畫。

他的畫非常講究墨的變化,墨在水的作用之下,在宣紙上面有濃淡變化,出現(xiàn)墨分五色,還有是他用墨用得很少,畫面上留有很多空白,用水用墨的地方,看上去是非常酣暢淋漓的,并不是惜墨之后畫面很干,而是非常濕潤。另外,他的畫面上橫涂豎抹,高低錯落,應(yīng)對均衡。他非常講究畫面的對稱美感和各種變化的效果。他的畫筆墨看起來變化很多,非常強調(diào)水跟墨之間溶化的表現(xiàn)。此外,他的畫并不署清朝的年號,他沒有記順治幾年、康熙幾年,因他不承認(rèn)清朝,所以他從不寫,但是明朝又沒有了,也不能寫,所以就光寫了干支在上面??此漠?,就能看到他的氣節(jié),他并不承認(rèn)清政府。

八大山人的畫題較豐富,畫作有山水、花鳥、動物等。他畫的山水有兩種內(nèi)涵。第一種比較疏曠、寧靜,所畫的山水比較干干凈凈,是一個世外桃源,沒有受到破壞。這也是在畫他自己的心境:在這個大變動的社會當(dāng)中,雖然很多人反反復(fù)復(fù),有的投降清朝,有的出賣朋友,但我是干干凈凈的。就如他自己所說:“山色依然世外塵?!卑舜笊饺诉€有另外一種山水是殘山剩水,畫的是破碎的山河,在山水里面寄托了對故國山水的一種懷念,一種關(guān)心,認(rèn)為現(xiàn)在的河山,是被清兵蹂躪的殘山剩水。看他的作品,有時候要看他為什么要畫這樣的山水,為什么畫面那么簡單,只幾塊石頭幾棵樹。像他畫的《山水圖》,象征明朝的殘山剩水,但是又很干凈,似乎表達(dá)自己威武不能屈的心境?!渡剿畧D》的畫面很簡單,數(shù)塊石上長著幾株枯而不死的松樹,畫面上白的東西多,黑的東西少,也不上顏色,只是用水墨的濃淡變化來表現(xiàn)對象的質(zhì)感與立體感。景色很干凈,很寧靜,但有一種劫后的凄涼之感。他畫的《樹林圖》(圖7),很多是學(xué)董其昌的畫,有一種“兒童體”的真率感。他畫的山水也仿董源,但更簡潔,空靈,沒有俗世的煙火氣,應(yīng)該是他的理想世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
<rt id="ybx2l"><form id="ybx2l"><dfn id="ybx2l"></dfn></form></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