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最怕意外,但是,歷史往往充滿著意外。秦始皇巡游途中的意外離世讓隨從人員慌了手腳,讓手握大權(quán)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難。秦始皇之死形成了大秦帝國“瞬間的權(quán)力真空”,在新的接班人沒有正式確立之前,他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就是要不要立刻公布這一消息。李斯是怎么做的呢?據(jù)《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載,秦始皇仙逝之后,主政的丞相李斯決定秘不發(fā)喪,沒有立刻起駕回京,而是按既定的路線繼續(xù)巡游。這個決定好做,問題是秦始皇死的時候正是炎熱的夏季,腐爛的尸體不可避免地要散發(fā)出難聞的臭味,隨行的大隊人馬不可能聞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個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還要批閱公文,如果長時間不辦公也難免會引起懷疑。那么李斯怎樣才能使眾人全然不知呢?李斯決定秘不發(fā)喪的背后是否有什么難言之隱呢?
假供膳秘不發(fā)喪 臭鮑魚掩人耳目
先看李斯怎樣做到秘不發(fā)喪。
要讓隨行的大隊人馬不懷疑秦始皇已經(jīng)駕崩,必須做好兩點:一是要讓秦始皇“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一切一如既往;二是要保證尸體在盛夏腐爛發(fā)臭之事不被懷疑。
前者好辦。該值班的宦官每天照樣在秦始皇的車上值班,該上膳的時候照樣送到秦始皇的車上(不知道便宜了哪位有口福的宦官),該處理朝政時照樣在車上通過值班的宦官批準百官的上奏(不知道哪位宦官有這么大的才華)。
后者難辦。秦始皇乘坐的這種豪華車的窗子可開可合,關(guān)上窗涼快,打開窗子就熱,秦始皇病死于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再涼的車子里也不可能保持尸體不腐爛啊(車子不是冷凍柜)。怎么關(guān)窗也擋不住秦始皇的尸體一天天變質(zhì)腐爛。秦始皇的尸體可以不被人看見,麻煩的是尸體腐爛的臭味無法封閉遮掩;怎么捂,怎么蓋,也掖不住,藏不住。幸好在趙高、胡亥的幫助下,弄來了好多臭鮑魚,放在其他豪華車上。這已經(jīng)不是臭味相投了,而是臭味相合,臭鮑魚和臭尸體兩種臭味混在一起,弄得大臣們都以為是鮑魚臭而不知是尸體臭了。李斯用臭魚“以亂其臭”的目的達到了。真正知道秦始皇病故而且尸體已經(jīng)發(fā)臭的只有李斯、趙高、胡亥與幾位貼身的宦官。
掩蓋真相總有辦法。為了掩人耳目,臭烘烘的車隊不敢從沙丘直接返回咸陽,而是向西、再向北,沿著秦始皇生前定好的路線繼續(xù)巡游,到達大秦帝國最北邊的九原郡治所(今內(nèi)蒙古包頭),然后,大隊人馬從直道快速趕回咸陽,這才向天下宣告圣駕已崩。
遇刺逢賊天下不穩(wěn) 防內(nèi)避外兩難兼顧
命運就是愛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發(fā)號施令,天下震懾,可是死后卻不得不與一車臭鮑魚為伍,這絕對是秦始皇生前所沒有想到的。他更不會想到,做這件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倚仗的大臣李斯。那么李斯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掩蓋秦始皇之死的消息呢?這里面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
《史記·李斯列傳》說: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
總結(jié)兩篇傳記所寫,李斯決定秘不發(fā)喪有四大原因:一是社會不穩(wěn)定,二是擔心皇子搶班奪權(quán),三是皇帝死在巡游途中,四是沒有明確立太子。
先說社會不穩(wěn)。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開始第三次大巡游,走到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境內(nèi)),遇到了刺客,這當然不是秦始皇第一次遇到刺客了?!肚厥蓟时炯o》記載得比較簡略:
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狼(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原來,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刺案。主謀就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張良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做了韓國三代國君的相國,父親是韓國兩代國君的相國。祖父兩代當了韓國五代國君的相國(五世相韓),所以,張良的故國情結(jié)非常濃厚。韓國滅亡之后,張良家中死了三百人,他統(tǒng)統(tǒng)未加埋葬,而是傾家蕩產(chǎn)籌集金錢,用高價尋求愿意舍命的刺客,為韓國報仇(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