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改革涉及到了政治體制,而且注重向近鄰日本學習。事實上,在新政正式實施之前,清政府就開始選派大量的留學生到日本,意在培養(yǎng)改革人才。
1896年開始,中國留學生開始涌入日本。
孰料,由于1905年的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發(fā)動"日俄戰(zhàn)爭",使留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推翻清廷統(tǒng)治的革命思想在留學生中產生并形成一種思潮。原本被清政府作為改革人才培養(yǎng)的留學生,成為革命的策動者,并最終成為清廷政權的掘墓人。
專制政權培養(yǎng)的人才,往往最終讓其無法駕馭。其目的本是維護自己的政權,卻培養(yǎng)了一批認清這個政權漏洞百出的人。
事實上,"學習日本"的想法,早已為有識之士所提出。19世紀后半期以來,在大清朝的一些開明知識分子眼中,日本是一個值得佩服的對象。尤其是甲午戰(zhàn)敗后,更多中國人在感到震驚的同時也認識到,中國的戰(zhàn)敗并不全怪日本,更多的責任在清廷沒有像日本那樣找對出路。
1877年,黃遵憲作為參贊隨同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到達日本。黃注重研究日本,用10年時間寫成了《日本國志》。這本書引起了光緒皇帝的注意。
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中國才開始研究日本。但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在1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中國在歷史上,對日本的記載不過是倭寇、倭人。這與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人還習慣把日本稱為"小日本"一樣,充滿不屑。其背后,不過是虛驕和無知。
即使從1877年這個時候開始研究日本,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人對日本的研究,也大多只是皮毛。相對而言,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則要深邃得多。
1898年,當光緒皇帝接受了維新思想后,從康有為那里更多地了解了日本??涤袨橄蚬饩w皇帝指出,中國的改革重點應該是放松專制和擴大參政范圍。
百日維新期間,卸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達北京,并得到光緒皇帝的接見。
最終因為慈禧太后的阻撓,維新運動曇花一現(xiàn)。但在經歷了一番逃亡之后,她也開始認識到,在政權風雨飄搖的情況下,漂亮的頤和園是坐不穩(wěn)的。
1902年,在度過了兩年的狼狽"西狩"生活之后,慈禧太后從西安返回北京。經歷了義和團之亂和八國聯(lián)軍的重創(chuàng)之后,作為保守派的慈禧太后不得不認重新拾起維新派的主張,以緩解可能失去200多年祖宗基業(yè)的危機。
此時,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慈禧太后,對新政寄予了厚望。在接近古稀之年,這個老太太突然對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寰志略》等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產生濃厚興趣,時常閱讀以廣見聞,這在以往是從未有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