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節(jié):三、作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日本(1)

日本改變中國 作者:王海濤


三、作為辛亥革命策源地的日本

興起于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赴日留學運動,竟然醞釀了一支埋葬大清國的革命力量。挽救,從另一個角度講,卻是埋下了顛覆的種子。

近代中國之命運多舛,常常令人扼腕嘆息。當這個古老的國度終于認識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時,動蕩的內(nèi)外局勢卻宣告這一切為時已晚。

興起于甲午戰(zhàn)爭之后,準確地說是1896年的赴日本留學運動,竟然醞釀了一支埋葬大清國的革命力量。

歷史就如此的具有戲劇性。挽救,從另一個角度講,卻是埋下了顛覆的種子。目的是單純的,過程是復雜的,結(jié)果是不可控的。所以,挽救危機,需要在危機暴露之前??p縫補補式的改革和挽救,往往種瓜得豆,結(jié)出"怪胎"。

留學生運動,在清政府眼中或許就是一個未曾預料到的怪胎吧,它已經(jīng)成為一支革命力量。

這支革命力量的形成背后,站著一群別有用心的日本人。一個旨在"把滿洲、蒙古、西伯利亞連成一片"的日本組織--黑龍會,與中國的革命黨人"交織"在一起。后來開啟中國一個新時代的辛亥革命,其策源地就是日本,其背后有日本人。

1896年,在清政府開明官僚張之洞等推動下,首批13名中國學生來到日本,開啟了留學東洋的熱潮。

日本專門為這13個人辦了一所學校。單調(diào)乏味的日語課程和"水土不服",讓這些學生灰心失望。幾個星期后,其中的4人"離學"。有7人不僅堅持下來,并且在后來成為中國的首批日本問題專家。

1899年,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已經(jīng)超過100人。

1905年科舉制度取消,阻礙了大批學生的前途。而這時候,留學歸國與做官掛鉤的情況出現(xiàn)了。一個個海歸成為政府官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赴日留學,以至于學生中有舉家赴日的情況。

為應(yīng)付這一局面,日本設(shè)立了許多專門學校。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現(xiàn)代母親",還專門開辦了女子學校。

歷史上,總是日本學習中國,重視中國向日本輸出文化。但這個時候,世道真的變了--中日力量對比一改過去中強日弱的局面。中國人也難得地放下了架子,虛心向日本學習了,從官方到民間,一批批的學生東渡求學。

然后,中國人到海外求學與日本人海外求學不同。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人海外學習,總是能夠?qū)⒑玫臇|西為我所用,以建設(shè)性的方式改變?nèi)毡?。中國的學生經(jīng)過一番學習,仿佛經(jīng)歷了啟蒙,發(fā)現(xiàn)中國事情的需要推倒重建。

教師們努力使中國留學生們相信,中國面臨著日本明治初期的類似情況。但是,這種學習沒有培養(yǎng)出體制內(nèi)的改革精英,反而孕育了革命火種。

隨著中國各省把大量的學生送到日本,各省學生們紛紛成立同鄉(xiāng)會,以便接納和指導后來的留學生老鄉(xiāng)。

在日本的學習過程中,中國學生逐漸明白了民族主義的重要性,同鄉(xiāng)會這種組織更加強了大家的中國人意識。于是同鄉(xiāng)會漸漸突破"省界",形成全國性的組織。

學生們民族意識的加強除了教師的作用,還有兩種因素。一是當時日本在戰(zhàn)勝中國后,"愛國主義"泛濫,日本用大量的詩歌、歌曲、印刷品向人民灌輸民族主義,使作為弱國代表的留學生們受到強烈的刺激。另外,作為戰(zhàn)敗國的一方,留學生在日本難免遭到歧視。拖著辮子的中國留學生常常被嘲諷為"清國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