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節(jié):入則孝之一(3)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 作者:錢文忠


怎么才能好好孝敬父母?絕大多數中國的子女都是有這份孝心的,但是首先應該傾聽一下,父母最希望你做什么。孝的第一步,傾聽父母的需要。第二步,盡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我們學會傾聽父母的需要,并盡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時也不一定就能討得父母的歡心,甚至還可能遭到父母的誤解和責備,那么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大家也許都聽說過臥冰求鯉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晉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瑯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西晉的大臣,這個人曾經隱居深山二十多年。后來從溫縣令一路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臥冰求鯉這個故事特別有意思。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對他并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進讒言,挑撥,說這個兒子不好,不孝順。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拼命滿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經結了厚厚的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對于對自己并不慈愛的繼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tǒng)當中,孝是無條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換?,F在我們很多人認為,孝是相互的,爸爸媽媽對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個意思是,爸爸媽媽如果因為某些主觀原因,或者某種客觀限制,對你稍微差一點,你就不孝順父母啦?這在傳統(tǒng)當中是絕不允許的,傳統(tǒng)認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們有沒有人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場,去買點兒父母想吃的時令小菜?我長到這么大,基本沒有進過菜場。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做了沒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們起碼馬上答應父母的呼喚,抓緊完成一件父母交辦的事情,耐心聽一下父母哪怕是嘮叨的教訓,哪怕是委屈地順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誤解的責備。當然這么做,實際上也并不見得容易。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去嘗試。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當代社會,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為了能讓孩子聽話,常常采取"物質獎勵"的教育方法,那么這種做法究竟是對是錯呢?

近幾年,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矩、規(guī)范的時候,特別流行一種物質獎勵的做法。什么叫物質獎勵呢?比如孩子在家里給自己洗一雙襪子,五毛錢;如果給媽媽洗雙襪子,五塊錢。這個做法美其名曰"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我原來認為這個做法是對的,但是現在覺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為這是在培養(yǎng)動物的條件反射,而不是在培養(yǎng)人的孝心。有一個朋友,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說有一個星期天他到公園去玩,看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鬧玩得很開心,年輕的母親跟孩子說:時間到了,寶貝,我們應該回家了。但是這個孩子就是不肯回去。這時候這個媽媽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塊巧克力,對著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媽媽手上的這塊巧克力,慢慢地站了起來。然后他就聽見這個媽媽問:寶貝,想不想吃巧克力?孩子說:想。媽媽就跟孩子說: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然后就看見這個孩子乖乖地、小動物一樣跟媽媽回家吃巧克力了。這位朋友觀察得非常細致,他看完了以后,發(fā)了一通議論。他說,這位母親用巧克力可以讓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親的呼喚孩子卻充耳不聞,在這個三四歲孩子眼里,巧克力比他媽媽還重要。媽媽在孩子這么小的時候,已經在他的心田里種上了功利的種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孩子的欲望也會逐漸地增長,長大以后,這孩子很可能就為了功利,而不要道義,這是不正常的。最后,當父母沒有能力滿足兒女日漸增長的欲望的時候,兒女就很可能會把父母丟棄在一邊,種種的人間悲劇就是從教育失誤引發(fā)的。這位朋友還引用了《弟子規(guī)》,他講,他們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應勿緩",而是"糖果呼,應勿緩;住房呼,應勿緩;電腦呼,應勿緩",說到底就是"物欲呼,應勿緩",他們回應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長此以往,社會如何和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