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
□ 最近,你大講先秦諸子,是不是想“救市”???
■ 救市?救什么市?股市?樓市?奶市?哈!怕是管不了吧?遠水不救近火嘛!再說人家又不是救火車、消防隊。
□ 不是嗎?孔夫子怎么說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边@話翻譯過來,就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又何必多管閑事”。反過來,意思也很清楚——如果社會出了問題,我孔丘就不能不管。那么,孔子管了嗎?管了。這就至少說明兩點。第一,當時世道不好;第二,孔子挺身而出。這不就是“救市”嗎?
■ 倒也是。不過不是“救市”,是“救世”。當然,打個引號,說是“救市”,也行。
□ 其他人,也都這樣吧?
■ 應(yīng)該說,最早是孔子發(fā)表了他的“救市主張”,比如以德治國、克己復(fù)禮、讓世界充滿愛等等,然后就有人出來支持或者反對他。先是墨家反對,后是道家反對,最后是法家反對。儒家自己這邊,孟子和荀子支持。不過孟子和荀子,觀點也不完全相同,也有爭論。
□ 對不起,先打斷一下。你說“孔子最先發(fā)表救市主張”,難道老子不在前面?
■ 恐怕有兩個“老子”,或者至少有兩個??鬃釉?jīng)問禮的那個,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時。寫《道德經(jīng)》(《老子》)一書的,我想應(yīng)該在孔子之后。這個問題,只要比較一下《老子》和《論語》兩書的內(nèi)容,就不難得出結(jié)論。簡單地說,《論語》只是自說自話,基本上沒有對立面;《老子》卻是多處批判儒家,以儒家為靶子。批判者總是在被批判者之后,這是常理。如果要深究,建議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xué)簡史》和李零先生的《人往低處走》,我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中也有說明。
□ 這樣一說,就清楚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下子出現(xiàn)了那么多偉大的思想家,恐怕就因為當時“天下無道”,社會出了問題,得有人來“救”,來發(fā)表“救市”的主張。這就有了先秦諸子。但如何救,救什么,問題出在哪,觀點不同,說法不同,方案也不同。這就有了百家爭鳴。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是不是這樣?
■ 也是也不是。天下無道,需要“救市”,只是百家爭鳴的直接原因,不是全部原因。他們討論的問題,也不全是這個。不過,救市,確實是焦點。
□ 核心就是“拿什么來拯救你,我的世界”?
■ 也不光是“拿什么來救”和“怎么救”的問題,還包括“救不救”。實際上,也有主張“不救”,或認為“沒救”的。
□ 為什么?
■ 因為在他們看來,當時那個社會已經(jīng)壞透了,爛透了,根本就不可救藥。
□ 這是什么人的觀點?
■ 孔子時代的隱士。他們是“道家之前的道家”,簡稱“前道家”??鬃訛槭裁磿f“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就因為有個隱士對他的學(xué)生子路說,現(xiàn)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你們又和誰一起去改變?你們與其像孔子那樣“避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避世”。避人,就是拒絕與那些壞人合作;避世,則是拒絕與整個社會合作。為什么拒絕與社會合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個社會根本就沒救嘛!
□ 天下無藥可救,又怎么樣呢?
■ 能拯救的也就是自己。
□ 這又是誰的觀點?
■ 墨子時代的楊朱。楊朱是先秦道家第一人,第二是老子,第三是莊子。這三個人,觀點并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拯救天下,先得拯救自己。不能拯救自己的,也不能拯救天下。相反,如果每個人都能拯救自己,天下也就不需要拯救了。
□ 這可以說是“要救市,先救己”,對吧?
■ 可以這么說。而且,楊朱、老子、莊子都認為,現(xiàn)在社會之所以出問題,就因為很多人自己都管不了,卻去管別人,自己都救不了,卻想救世界。結(jié)果自然是管事的越多,事也越多,越想救市,越救不了。如果人人都管別人,人人都來救市,勢必天下大亂。他們的結(jié)論也很簡單:別救。
□ 不救怎么行呢?不救又怎么辦呢?
■ 所以儒家、墨家、法家都主張“救市”。其實道家也不當真“見死不救”,而是認為不能像儒家、墨家他們那樣救。在道家看來,那不是“救市”,反倒是“添亂”。因此,要緊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甚至“什么都不做”。不做,反倒有救。
□ 不救之救?
■ 是的。
□ 不救之救也是救吧?
■ 當然。
繼承思想文化遺產(chǎn),不能急功近利
□ 那么,先秦諸子,不就可以說是“救市者”;他們留下的思想,不就可以說是“救市者的遺產(chǎn)”嗎?
■ 馬馬虎虎也可以這么說吧!不過要講清楚,先秦諸子爭論的問題很多,范圍很廣,留下的遺產(chǎn)也極其豐富,絕不僅僅是一個“救市”問題。不講清楚這一點,那些吹毛求疵故意找茬的,又要來罵我們“不嚴謹”、“偽學(xué)術(shù)”了。
□ 也不必如此小心吧!
■ 倒也不完全是怕挨罵,而是不希望我們的讀者太急功近利。繼承思想文化遺產(chǎn),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把先秦諸子和當前的金融風暴直接聯(lián)系起來,也是有風險的,一不小心就會庸俗化。因此,如果硬要說先秦諸子留下的是“救市者的遺產(chǎn)”,我必須說清楚三點。
□ 哪三點?
■ 第一點,先秦諸子救不了咱們當前這個“市”。別以為讀一下《論語》、《老子》什么的,這金融風暴就挺過去了,就化險為夷了。更別以為先秦諸子的那些“語錄”、“格言”,拿過來用就能立竿見影。沒有的事!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一種典型的巫術(shù)思維。你見過以前經(jīng)常貼在電線桿上的那些字條沒?“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庇心敲挫`的事嗎?
□ 第二點呢?
■ 第二就是當前這場金融風暴和經(jīng)濟危機,遲早會過去。人類社會并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脆弱,不會頂不住的,讀不讀先秦諸子都一樣。讀,會過去。不讀,也會過去。
□ 哪又何必要讀?
■ 這正是我要說的第三點。盡管當前這場危機可以渡過,這場風暴也會過去,但還會有下一輪的風暴,下一輪的危機。我們?nèi)祟?,命中注定只能在一種悲劇性的歷史進程中前行。有前進,就會有后退;有勝利,就會有失敗;有成功,就會有挫折;有輝煌,就會有暗淡。危機永遠存在,風暴還會再來,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有思想準備比沒有思想準備好,有思想武器比沒有思想武器強。
□ 我們中國的先秦諸子,就提供了這樣的思想武器?
■ 提供了。因此,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時候,我主張大家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先秦諸子。將來,世界風平浪靜,重歸太平,我更主張這樣做。
□ 為什么這樣說?
■ 原因很簡單,就因為先秦諸子留下的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應(yīng)對變革的思想方法。有了這些思想方法,我們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就知道該怎么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至少,也有一個“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比方說,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當時是拿什么來拯救自己的世界的。
□ 應(yīng)該是些很管用的辦法吧?我也很想知道呢,能不能講講?
■ 又急功近利了不是?別老想著有什么屢試不爽的辦法,拿過來就能用。實話實說,我們現(xiàn)在之所以弄得問題多多,原因之一,就是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不管講什么,都要跟市場營銷、企業(yè)管理、職務(wù)升遷等等掛鉤,不掛鉤沒人聽。周易禪宗,先秦諸子,《水滸》、《三國》、《紅樓夢》,都看出“職場三十六計”來了,還美其名曰“國學(xué)”。其實八竿子打不著,也未必管用。告訴你吧,那都是些“披著羊皮的黃鼠狼”,至多是一些“術(shù)”。先秦諸子留下的,可不是那樣的東西。
□ 那你說他們留下了什么?
■ 道。他們留下的是“道”,用來拯救當時世界的,也是“道”。天下無道,則唯道可以救之。所以就連最實用主義的法家,也留下了“道”。當然,法家也講“術(shù)”。儒、墨、道、法四家當中,法家是最喜歡講“術(shù)”的。但法家是講“術(shù)”也講“道”。他們留下的遺產(chǎn)當中,最寶貴的也是那些“道”。實際上,先秦諸子之所以偉大,就因為他們的爭鳴雖由“救市”而起,他們的思考卻超越了這個話題,想得更深刻、更長遠。
□ 怎么深刻,怎么長遠?
■ 面對當時必須拯救的世界,先秦諸子至少考慮了這樣一些問題。比方說,我們到底應(yīng)該要一種怎樣的社會?我們到底應(yīng)該要一種怎樣的制度?我們到底應(yīng)該要一種怎樣的生活?我們到底應(yīng)該要一種怎樣的文化?還有,我們到底應(yīng)該要一種怎樣的價值觀念?這就是他們的反思。也就是說,面對當時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面對那四處著火的混亂局面,先秦諸子并不是急吼吼地端著一盆水就去救。他們還要想,好端端的世界,為什么會起火?火勢為什么會蔓延?怎樣才能真正撲滅?撲滅以后又該怎么辦?國家究竟能不能長治久安?人民究竟能不能世代幸福?這才是他們真正要想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才是他們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