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拾壹 這世界該交給誰(1)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作者:易中天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 前面你說,楊朱認為,如果“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則“天下治矣”,老子和莊子也贊成,請問是這樣嗎?

■ 是。

□ 為什么贊成?

■ 因為在道家看來,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既然不需要拯救,不需要寄托,當然可以“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 最好的天下,不需要拯救和寄托?

■ 是,至少莊子說得很明確。有個成語,叫“相濡以沫”,肯定知道吧?

□ 中國人都知道。

■ 這個中國人都知道的成語,就出自《莊子》一書,《大宗師》篇和《天運》篇都講了。莊子說,泉水干了,魚兒們一齊被困在陸地上。為了生存下去,它們相互吐出濕氣讓對方呼吸,這就是“相呴以濕”;相互吐出唾沫讓對方滋潤,這就是“相濡以沫”。

□ 這不是很感人嗎?

■ 是很感人。事實上,相濡以沫,一直被視為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莊子對此顯然也并不否定,他也是肯定的。只不過在他看來,這并非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相濡以沫”是很好,但不是最好。

□ 為什么?

■ 請你想想,魚兒們?yōu)槭裁匆跋鄥橐詽?,相濡以沫”?困在陸地上了唄!為什么被困在陸地上?泉水干了唄!由此可見,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涸,魚相與處于陸”。那么,泉水不干,魚兒們永遠生活在水中,豈不更好?

□ 這倒也是。

■ 所以我曾經(jīng)說,我無比敬重見義勇為的人,但決不希望人人都成為這樣的英雄。因為一旦有見義勇為,就同時意味著或者有災難,或者有犯罪。這是第一點。

□ 第二呢?

■ 再請你想想,魚兒們這樣相互用濕氣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潤,救得了對方嗎?

□ 救不了。

■ 救得了自己嗎?

□ 更救不了。

■ 既救不了別人,又救不了自己,又有多好呢?

□ 話不能這么說吧?你這樣說,不覺得太勢利、太功利了嗎?沒錯,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可能是既救不了對方,又救不了自己。但是,明明知道救不了,還要盡力去救,這樣一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敬重嗎?

■ 是很值得敬重。但在敬重之余,你難道不覺得心酸?請你想一想,困在陸地上的魚,就算把所有的唾液都吐出來,又能有多少呢?我家屋檐下,曾經(jīng)有一個鳥巢,里面有幾只出生不久的小鳥。有一天,鳥爸爸和鳥媽媽出去覓食沒有回來,天卻突然變了,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那個鳥巢,真的是“風雨飄搖”。這幾只沒有抵御能力的小鳥,就只能緊緊地偎依在一起,相互遮蔽取暖,讓人看了十分心酸。

□ 你救它們了嗎?

■ 救不了。我們嘗試過,發(fā)現(xiàn)只會壞事——或者會把鳥巢撞落,或者會把小鳥嚇跑。那可是高空??!

□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叫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

■ 是??!那種無望、無助和無奈,過目不忘。

□ 但是,正因為小鳥們的緊緊偎依,或者魚兒們的相濡以沫,可能于事無補,這才特別感人,甚至讓人肅然起敬吧?

■ 沒錯,正是這樣。的確,作為個體,能夠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這實在是很崇高,很悲壯,也無疑給那無望的世界平添了希望的亮色。但是,一個社會,如果把每個個體都逼到這個分上,難道還是一個好的社會,或者說是社會的最佳狀態(tài)嗎?

□ 那你說社會的最佳狀態(tài)是什么?

■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每個人都不需要救助別人,也不需要別人救助。

□ 為什么這就最好?

■ 因為這意味著天天風和日麗,小鳥不會面臨覆巢之災;泉水永遠不干,魚兒們不會困于陸地。惟其如此,莊子才說,“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固然好,卻“不如相忘于江湖”。

□ 問題是,這可能嗎?

■ 是很困難。沒有人禍,還有天災。因此,我們?nèi)员仨毟叨瓤隙ㄏ噱σ阅隙ㄒ娏x勇為。只不過,在老子和莊子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即便要拯救,要寄托,也只能托付給楊朱那樣“一毛不拔”的人,由他們來拯救天下。

□ 老子和莊子說了這話嗎?

■ 說了,而且說得很明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