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解讀一戀人永遠在遠方
生活在別處,戀人在遠方。我想把這句話作為我的MSN簽名,又擔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好像我別有懷抱似的,其實,不過是由《蒹葭》這首詩引起的感觸。
瓊瑤阿姨是比于丹女士更加資深的“文化奶媽”,她長于在小說里化用古詩詞,將那些遙遠的字句,通過一樁樁情事帶出。這是一項雙贏的事業(yè),既為她的小說增光添彩,又普及了古典文學,我那位酷愛瓊瑤小說的表姐,就因此背得許多的古詩詞。
《碧云天》《寒煙翠》《剪剪風》《煙鎖重樓》《庭院深深》《青青河邊草》《幾度夕陽紅》,這些書名都是從千年詩篇里擷取的,而我特別喜歡的,還是化自《秦風·蒹葭》的《在水一方》。歌詞道:“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也沒說什么情啊愛啊的,卻比那些更有味道,用我們當時很流行的一個詞,叫做雋永。
長大了將《在水一方》與《蒹葭》放在一塊看,大致相仿,有小差別,《蒹葭》的原句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是初生之蘆葦,在水邊連成了片,白露為霜點明是清寒的早晨,該有青灰色的霧在這一切之上輕輕彌漫。這景象當然不如綠草白霧那樣色彩濃郁,但煙云水氣,是黑白片的蒼茫與距離感,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存在更顯得迷離仿佛,順理成章地帶出這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序》《鄭箋》解釋得古怪,說它是諷刺秦襄公不用周禮,就要國將不國了。他們在說啥俺基本上看不懂,也不打算看懂;安徽文人胡承珙說它是懷人之作,較近人情,但是未免太坐實;還是朱熹的說法有意境:“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