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十七歲中舉,是康有為的學生,也是戊戌變法主要成員之一。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財政總長等職。他早年在《時務(wù)報》、《新民叢報》所發(fā)表的政論散文被稱為“新民體”,感情奔放,啟蒙了整整一代人:晚年在清華講學,為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
梁啟超梁任公在戊戌變法里面不是第一主角——第一主角是康有為。梁任公則是康有為最有才氣的學生。戊戌變法雖然失敗,改革的種子已在中國萌生。梁啟超二十一歲時,曾填詞抒發(fā)胸中感慨,發(fā)愿替蒼生受苦,老百姓所受的苦由他一人受好了:他就是這么一個胸懷濟世的人。
民國建立以后,他有志于政治,他不想?;剩膊幌霃捅?,他想要建立民主制度。在當時北洋政府所在的國會里面,他想要有一個政黨,但是也失敗了。不過這個人確有感人的力量,他的朋友里面,文的有當時第一等的知識分子,武的有當時最好的戰(zhàn)略家蔣百里。他后 來要去旅行的時候,蔣百里丟下自己的職務(wù)跟他跑,也有人貼了家財替他辦政黨,這就是梁啟超感人的力量,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除了做過兩任總長以外,在民國的政治上他沒有真正占到一個位置,他說的千金劍、萬言策,講起來都是想要用政治來救國救民的,但他一輩子都沒做到??墒菍χ袊膯⒚啥?,沒有梁啟超就沒有啟蒙:他鼓吹民族的覺醒,他也宣揚民主,他的文章有感情、有思想。我的老師夏德儀先生曾回憶道,他當時住在蘇北的鄉(xiāng)下,交通并不方便,但每天有一艘船一個航班,帶來梁任公的《時事新報》,夏先生等人每天都在碼頭上等。從上海發(fā)行的話,四川一樣有人在等。
梁啟超其實并不做第一手的研究,他也不通外文,人家念給他聽,他寫下來。他的著作涉及面之寬,從法律、政治到經(jīng)濟,到詩歌到戲曲,無一不通,所以政治上雖沒有如他愿,思想上卻成功地推動了中國的啟蒙。日據(jù)時代,他到臺灣來訪問,林家接待他,也是不管哪個地方的舊士紳,大家都來聽他講幾句話、討論問題;所以他的啟蒙也影響到日據(jù)時期的臺灣。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功與他在政治上的失敗對比,成功顯得更深刻了。
梁啟超他走了,留下有用的人做別的事情。假如梁啟超早些年死了,那沒有梁啟超,我們中國的近代又不一樣的。梁啟超對近代中國教育的功勞之大,沒人可以比。這些改革者,對老百姓對世界都有許下的愿心。
我拿戊戌變法的人物來做結(jié)尾,就是要說明,中國士大夫的傳統(tǒng)就是一直想要改,一直想把理想帶到世界來,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因為時代的限制,因為背景的限制,或是因為改革者自身性格的限制等,一路過來的幾位改革人物幾乎都是失敗的。但是沒有這些失敗的人物,沒有這些人留下來的痕跡,歷史就顯得過于蒼白了。
本章小結(jié):
改革者多半下場不好,這是有緣故的。因為,對一個組織或系統(tǒng)而言,任何變動都會牽動全體,整個組織系統(tǒng)如此龐大,僅靠一小部分的變動來加以改革,是很困難的。
另外,每個朝代的開創(chuàng)者是系統(tǒng)的設(shè)計者,等于是重新開始,負擔比較少。而且,往往鑒于前朝的困難與缺失,便進行一番全面的翻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因為軍閥割據(jù),國家分裂,所以宋朝就一百八十度轉(zhuǎn)過來,將文官地位提高,武人地位壓低。像這樣全然的更動,往往是會成功的,因為不是只修補少部分,而是一概全換。
這與改革者不同,改革往往是在朝代已經(jīng)運作了一段時間,產(chǎn)生了問題,才有更動之議。這一篇里頭唯一的例外是王莽,他是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東西來,其余則都是因為產(chǎn)生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必須做修改。修改一個小螺絲釘,一定會發(fā)生磨合的問題,改革成功的幾率往往非常有限。同時,在任何一個大系統(tǒng)中,會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來反對。到最后,改革者一定變成少數(shù)面對多數(shù),因為他的同僚和與他同時代的人,甚至不在政府里面的百姓,都會對他產(chǎn)生強烈反感。王安石就是如此。他失敗的原因還應(yīng)包括在某些本來沒問題的地方,卻因此牽涉別人,驚動了朝野。他的動機可以很好,可是一竿子惹翻了整船的人,大家都想把他丟下水。這,就是改革者失敗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