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節(jié):孔雀為什么長著大尾巴(2)

大象為什么不長毛:方舟子破解科學謎題 作者:方舟子


為了回答這個矛盾問題,達爾文又提出了性選擇學說。他認為,雖然雄孔雀的大尾巴對生存不利,但是由于雌孔雀喜歡挑選長著美麗尾巴的雄孔雀作為配偶,這種繁殖優(yōu)勢彌補了大尾巴的生存劣勢。一代又一代選擇的結(jié)果,導致雄孔雀都具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碩大美麗的尾巴。達爾文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雌性選擇。正是由于雌性的選擇,使得鳥類被達爾文稱為“所有的動物中最有美感”的動物。

但是,即使是獨立發(fā)現(xiàn)了自然選擇原理的華萊士也表示不能茍同達爾文的這個解釋。他認為,雄性如果僅僅通過華而不實的宣傳來欺騙雌性,未必能夠真正經(jīng)受自然選擇的嚴酷考驗。后來的許多生物學家也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雌性在對雄性作出選擇。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在達爾文提出這個假說一百多年以后,才有生物學家做實驗對此作了驗證。實驗的設計其實很簡單:把一些雄鳥的尾羽剪短,再把剪下來的部分粘到另一些雄鳥的尾羽上,人為加長后者的尾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尾羽的長度對雄鳥的求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正常雄燕從發(fā)情到找到配偶平均要花8天,那些尾羽剪短的要花上12到13天,而尾羽加長的只需要3天左右。達爾文的假說被證實了。

但是,達爾文留下了一個問題沒有回答:為什么雌性會這么“變態(tài)”,偏偏去選擇這些對雄性而言有害無益的性征?

首先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是達爾文之后最重要的進化生物學家之一——英國人費歇(Ronald Fisher, 1890~1962)。他的思路是這樣的:雄性第二性征在萌芽階段對雄性的生存其實是有益的,例如,稍微長一點兒的尾羽可能有助于在風中穩(wěn)定地飛翔。一開始,有些雌鳥碰巧喜歡長尾巴的雄鳥(當然還有些雌鳥喜歡短尾巴的,或者對尾巴的長短不感興趣),這樣它們的后代就同時有長尾巴和喜歡長尾巴這兩種基因。由于這時候的長尾巴有生存優(yōu)勢,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長尾巴的基因在群體中保留、傳播開來,喜歡長尾巴的基因也沾光跟著保留、傳播。最后,所有的雌鳥都具有了喜歡長尾巴的基因,它們?nèi)歼x擇長尾巴雄鳥為偶。它們對長尾巴的喜歡只是“單純”的喜歡,越長越好,并不考慮長尾巴雄性的生存優(yōu)勢。因此雄性的尾巴被越選越長,長到對生存有害無益,出現(xiàn)了失控。

另一位英國生物學家漢密爾頓(W. D. Hamilton, 1936~2000)認為,長尾巴并非失控的結(jié)果,而是雄鳥在向雌鳥炫耀自己有好的基因:你看,我身體多么健康,這么笨重的尾巴我都負擔得起!我身上沒有寄生蟲(如果有寄生蟲,羽毛就會黯淡無光甚至脫落),放心,我不會把寄生蟲傳給你和我們的兒女。而且,我天生對寄生蟲特別有抵抗力,我們的兒女也會像我一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