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哺乳動物也有靜止或緩慢行動的時候,偽裝并非全無用處。哺乳動物大多在地面活動,長著棕色、灰色的皮毛,容易與泥土、落葉、樹干混成一片。在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中,棕色、灰色的偽裝效果其實比綠色更好。
哺乳動物的天敵主要也是哺乳動物。而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都是色盲,無法分辨綠色和其他顏色。它們的世界是灰色的,它們更容易分辨的是色彩的強弱對比和圖案。只要皮毛的顏色不過于鮮艷,就不容易被其他哺乳動物發(fā)覺,而條紋、斑點等圖案也有助于與背景融合。這是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的皮毛以棕色、灰色為基本色,并夾雜其他顏色的條紋、斑點的另一原因。
和哺乳動物不同,鳥類有非常好的色彩視覺,對綠色和其他顏色都極其敏感。不過,由于鳥類能夠飛翔,對它們來說,偽裝更不重要。它們長著五顏六色的羽毛的主要用途不是為了偽裝,恰恰相反,是為了突出自己,向異性炫耀。由于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是色盲,這也使得它們不能用皮毛的華麗來吸引異性。
有些鳥類在地面生活,它們的飛行能力不強甚至無法飛行,要想防范哺乳動物的捕食,必須善于偽裝自己,而這些鳥類的羽毛顏色也以棕色、灰色為主,并夾雜條紋、斑點,和哺乳動物一樣。
飛蛾為什么要撲火
求生是寫入基因的最深刻的本能。只有思想能夠抗拒本能,所以只有人類能夠自殺。其他動物自殺的傳說,例如旅鼠奔赴“死亡之約”,也僅僅是傳說。但是,飛蛾撲火并非傳說,而是每個人都見過的事實,如果這不是自取滅亡,又是什么呢?
飛蛾撲的其實是火光。燈光同樣能吸引它們飛撲過來,除非是專門用來捕殺它們的誘蛾燈,否則燈光對它們來說一般并不致命。所以,它們被光吸引不是為了尋死。蛾是夜行動物,選擇在夜間出來活動,就是為了能在黑暗中躲避天敵,趨光等于暴露自己的行蹤,似乎不應該是它們的習性。它們?yōu)楹螘腥绱朔闯5呐e動呢?
蛾的歷史要比人類久遠得多,它們的趨光性不會是因為人類的燈火而出現(xiàn)的。在人類誕生之前,夜晚最明亮的光源只有月亮。也許飛蛾的趨光性與月亮有關(guān)?最早這么想的是德國昆蟲學家馮?布登布洛克(Von Buddenbrock),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提出假說稱,蛾在夜間飛行時,很可能利用月亮作為導航工具。由于月亮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在蛾飛行時,月亮和它的相對距離沒有變化,在空中的位置看上去是不動的。因此蛾可以利用月亮進行定位,例如在飛行時讓月亮始終位于右前方45度的位置,就可以讓自己的飛行軌跡保持一條直線。
對蛾來說,月光就等于夜晚最強的光。如果它們見到某盞燈比月光還亮,就會把它當成月亮用來定位。但是,燈與蛾離得很近,在蛾飛行時,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蛾試圖讓燈的方位保持不變(例如,讓燈始終位于右前方45度的位置),其結(jié)果就不再是沿直線飛行,而是一條圍繞著燈的螺線,盤旋而來,逐漸接近光源,最后“砰”地撞上燈,或“哧”地被火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