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個物種從同一祖先分離,走向不同的進化道路之后,由于隨機的基因突變,它們的基因?qū)a(chǎn)生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差異會越來越大。這樣,通過比較兩個物種基因的差異程度,就有可能確定它們的親緣關(guān)系。自1985年起,動物學家開始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大熊貓的分類,許多項研究的結(jié)果都相當一致:大熊貓是一種熊,現(xiàn)存動物中,與大熊貓親緣關(guān)系最近的是南美洲的眼鏡熊。到上世紀90年代,根據(jù)分子研究的結(jié)果,大熊貓一般都被歸為熊科。
麻煩的倒是小熊貓。從分子數(shù)據(jù)看,它顯然不是大熊貓的近親,但是要確定它的近親是誰并不容易。最近的一項分子研究表明,這可能是個無解的三體問題:一、小熊貓,二、臭鼬,三、浣熊加上除了臭鼬之外的鼬,這三者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距離相當,很難說哪兩個的親緣關(guān)系更近一些。因此,比較合適的做法是讓小熊貓自成一科。
《功夫熊貓》中令人覺得奇怪的一點是,為什么熊貓阿寶會有一個鵝爸爸。當鵝爸爸神秘兮兮地要告訴阿寶一個天大秘密時,許多觀眾還以為他是要告知其身世。據(jù)說,續(xù)集將會揭開阿寶的身世之謎。沒有藝術(shù)加工,真實熊貓的身世不也是非常迷離、很有意思的嗎?
柯勒的黑猩猩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沃爾夫?qū)?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在1935年因公開批評納粹政權(quán)而被迫移民美國之前,在學術(shù)上已功成名就,擔任柏林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多年。他的主要學術(shù)成就是參與創(chuàng)建名列心理學六大門派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格式塔”是德語“整體”的音譯,又譯做完形心理學派),但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研究成果是對黑猩猩的思維能力的有趣實驗。
1913年,柯勒前往非洲的西班牙屬地加那利群島的特內(nèi)里費島,擔任普魯士科學院設在那里的類人猿研究站主任。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柯勒被困在了島上,和九只黑猩猩相伴,待了大約七年。島上有一個巨大的室外實驗場地,還有一些“玩具”——箱子、木桿、竹竿等。柯勒就用它們對黑猩猩做了一系列實驗,并用電影記錄下來。
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實驗”。柯勒將黑猩猩關(guān)在籠里,籠里有一粗一細兩根竹竿,籠外遠處放著香蕉,但是竹竿不夠長夠不著香蕉。在嘗試了許多次之后,黑猩猩把細竹竿的一端塞進了粗竹竿的孔中,將二者連接在一起,然后用它把香蕉撥了過來。
另一個著名的實驗場景是這樣的:在天花板上懸掛著一串香蕉,黑猩猩跳來跳去想去抓它,但是夠不著。在蹦跳了一段時間后,黑猩猩生氣地走開了,可它又突然停下來,看看香蕉,又看看放在場地上的玩具,反復看了幾次后,最終開始用玩具來獲取香蕉。不同的黑猩猩采用不盡相同的方式。一只黑猩猩把一根木桿放在香蕉下,試圖沿著木桿爬上去。有幾只黑猩猩把幾個箱子搬到香蕉下,成功地壘放起來,但是難以保持箱子重心平衡。有一只黑猩猩只搬來一個箱子放在香蕉下,爬上去之后,用一根木桿把香蕉打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