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湯姆斯?帕克(Thomas J. Park)等人的興趣。他們想:既然裸鼴鼠的觸覺如此敏感,它們的皮膚中會不會含有什么特殊成分?實驗的結果出乎意料,在裸鼴鼠的皮膚中沒有發(fā)現(xiàn)多了什么成分,反而發(fā)現(xiàn)少了一種基本的化學物質——P物質。
P物質是什么物質呢?它也是意外發(fā)現(xiàn)的產物。1931年,英國生理學家戴爾(Henry Dale,1875~1968)在研究神經遞質的作用(他因此在1936年獲得諾貝爾獎)。當時已知的神經遞質是乙酰膽堿。戴爾讓其研究生馮?歐拉(Ulf von Euler,1905~1983)做一個實驗,證明小腸釋放的乙酰膽堿能刺激小腸的收縮。馮?歐拉發(fā)現(xiàn),從兔子的小腸提取出來的溶液的確能引起小腸收縮。為了證明收縮是由乙酰膽堿引起的,馮?歐拉又加入藥物阿托品。阿托品能阻斷乙酰膽堿的作用,如果收縮是乙酰膽堿引起的,就會被阿托品抑制住。然而小腸還在收縮,這就說明在小腸提取液中另外還有一種能刺激小腸收縮的物質。馮?歐拉和實驗室的另一名研究人員隨后發(fā)現(xiàn),這種活性物質在腦組織里最多。他們把它從編號“P”的制劑中提取了出來,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東西,就把它叫做P物質。這個臨時亂叫的名稱后來就沿用了下來。
P物質作為一種神經遞質,有多項功能,最主要的一項功能是把疼痛信號從周圍神經傳導到中樞神經,從而在大腦皮層中產生痛覺。既然裸鼴鼠體內沒有P物質,是不是就意味著它們對疼痛沒感覺了呢?如果我們用手去觸摸一個溫度在45攝氏度以上的熾熱燈泡,就會感到燒痛而立即縮手。在手上涂一些辣椒素再去摸熱燈泡的話,反應會更厲害。但是裸鼴鼠的腳掌對熱燈泡無動于衷,涂上辣椒素也不起作用。
為了證明裸鼴鼠對疼痛的麻木是由于缺乏P物質導致的,帕克等人往裸鼴鼠的腳掌中注射進皰疹病毒。這些皰疹病毒經過了改造,加了能制造P物質的基因。皰疹病毒沿著腳掌里的神經末梢遷移,幾天后跑到了脊髓附近的神經細胞中,躲在那里制造P物質。不出所料,這些接受了“基因療法”的裸鼴鼠有了正常的痛覺,它們的腳掌一碰到熱燈泡,立即就縮了回去。
痛覺雖然很討厭,對動物的生存卻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如果我們對熱產生的痛失去了知覺,碰到熾熱的物體不知道縮手,皮膚就會被燙傷。那么,是什么原因讓裸鼴鼠喪失了P物質,變得不怕痛了呢?
不怕痛有時也有好處,比如,在戰(zhàn)斗中受傷不覺得痛的話,就不會退縮。裸鼴鼠在面對天敵入侵時的確非常勇敢,甚至為了保護集體而不惜犧牲自己,是否這就與它們不怕痛有關?不過,這種情形畢竟不是經常發(fā)生,裸鼴鼠值得為此而犧牲痛覺的種種益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