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鼴鼠也有可能不是為了不怕痛而失去痛覺的,不怕痛可能只是一個副作用。P物質還有其他功能,其中一個功能是讓血管舒張。在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中,這一功能可能會危及裸鼴鼠的生存。裸鼴鼠動則幾十只、上百只擠在一塊兒,又是在地下,呼出的二氧化碳難以擴散,這樣,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在其他哺乳動物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P物質被釋放到肺血管中,使肺血管舒張,發(fā)展下去就會導致肺水腫、死亡。也許,正是為了能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huán)境中安然生活,裸鼴鼠才喪失了P物質?帕克等人做的實驗表明,裸鼴鼠由于沒有P物質,對二氧化碳有極強的忍受能力。在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5%時,小白鼠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肺水腫;但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50%,裸鼴鼠仍沒有出現(xiàn)肺水腫的跡象。
為了研究某種蛋白質的功能,有時需要用到“基因剔除技術”,把制造該蛋白質的基因剔除掉,看看動物體內(nèi)少了這種蛋白質后,會出現(xiàn)什么變化。這項技術的發(fā)明者200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不過,不用我們?nèi)祟愘M心,裸鼴鼠自己就剔除了P物質,它天生就是研究P物質功能的很好材料,可以用它來闡明疼痛機理,發(fā)現(xiàn)鎮(zhèn)痛方法。基礎研究看似無用,但在研究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有用的意外發(fā)現(xiàn)。人們對裸鼴鼠的研究,本來只是出于對一種有著奇異習性的有趣動物的好奇,誰能想到這竟能衍生出有望造福人類的實用價值?
比目魚的眼睛
達爾文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被他稱為“一個長篇論證”,想要論證兩個大問題:第一,生物是進化而來的。這一點證據(jù)非常充足,他完成得很成功,到1872年《物種起源》出最后一版時,達爾文已可以宣布幾乎所有的生物學家都接受了進化論。第二,生物是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通過累積微小的優(yōu)勢變異,逐漸進化來的。這在當時基本上只是一個天才的推理,既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遺傳理論來解釋,也沒有直接的證據(jù),難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大多數(shù)生物學家都不接受自然選擇學說。
英國著名動物學家米瓦特(St.George Jackson Mivart,1827~1900)起初是自然選擇學說的熱情支持者,隨后卻變成了激烈反對者。1871年,米瓦特出版《物種發(fā)生》,列舉許多例子試圖說明自然選擇無法用以解釋生物結構的由來,其中一個后來經(jīng)常被提及的著名例子,是比目魚的進化。
比目魚在英文里被叫做“扁平魚”(flatfish),這指的是它的身體形狀。不過,正如中文名稱所表明的,比目魚最奇特的特征是它的眼睛。長著兩只眼睛的動物一般都是左右對稱各一只,比目魚的眼睛卻是擠在身體一側。由于長著一個不對稱的扁平身體,側鰭很小又沒有魚鰾,使得比目魚難以游動,而習慣于潛伏在海底。對比目魚來說,兩只眼睛都長在一起向上看,在水底可以很方便地監(jiān)視上方的動靜。如果有一只眼睛長在下邊,不僅派不上用場,還容易被水底的沙石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