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們南通中學有三位小畫家在全市甚至江蘇省有名,便是袁運生、顧樂夫和我,十三歲便入了南通市文聯(lián)美協(xié),那時經常在一起畫漫畫和招貼畫,配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運動。袁運生比較機靈。顧樂夫則很憨厚。我的性格是介于兩者之間。我們的命運不同,現(xiàn)在天各一方,但少時的友情總是難忘的。
中學時代的教師張子通和顧云墩先生,是我們繪畫的啟蒙老師。他們都是上海美專畢業(yè)的,為人都極謙和質樸。我們的成功和他們的教誨是分不開的,我時常懷念他們。
1955年,我十七歲,考上南開大學歷史系。那時的記憶力是頗驚人的,過目不忘,三遍成誦,幾百個歷史年代背得嘩嘩如流水,所以我的成績從來不低于五分。南開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們都是學富五車的著名學者!他們只知道在知識的海洋里探微測幽,不知道人世間還有什么勾心斗角。我最尊敬的鄭天挺和雷海宗先生早已去世了,我永遠懷念他們。我認為青年一代的史學家們要達到他們的水平必須花盡移山心力,不是教育一改革,學問也會貯存到你大腦中去的。教育的改革,目的是使知識能成為獨創(chuàng)的工具,但知識本身的累積性,是任何人也無法回避的,先得站到前人的肩上,然后才能言創(chuàng)造、言前進。
南開歷史系給我影響最大的學者還有吳廷瓔。他精通日本、朝鮮和印度歷史,是他引起我對亞洲、東方的濃厚興趣,上他的課得益匪淺。研究先秦史的王玉哲、漢史的楊翼驤和隋唐史的楊志玖都為我打下了史學的根基。外國史教授楊生茂、辜燮高和黎國彬,還有近代史專家來新夏,都對我很有教益。這些學者都誠實得不得了,不知道為什么也有成右派的。作為他們的學生,無論他們誰因不測之禍而罹難,都使我內心十分抑郁。三十年來,我對他們沒有一天輕忘,他們對我也愛護備至。有一次,辜燮高先生講:“范曾已是中外馳名的藝術家,對我們仍持弟子禮呀!”在場的教授們都笑了。
我十九歲時,中央美術學院成立美術史系,我寫了幾篇十分幼稚可笑的文章寄給江豐院長。文章立論當然是疏漏膚淺的,但文筆可能不墜家風;中央美術學院很快地表示歡迎我去,時在1957年。離南開時,吳廷瓔先生十分惋惜地說:“中國可能少了一個優(yōu)秀的史學家,而會多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三十年后,這位史學家的預言已化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