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要說李承鵬,便是我易中天,同樣招架不住。比如那主持人問“你質疑余秋雨是不是為了保持名人熱度”,就也是置入了傾向或結論,或預設了邏輯前提的 但凡質疑名人,都是為了炒作自己;如果本人也是名人,則一定是“為了保持名人熱度”。
然而糟糕得很,我跟趙作海、李承鵬一樣,也是“腦筋一時轉不過來”,只覺得不對勁,便脫口而出說“拒絕回答愚蠢的問題”。結果怎么樣呢?被罵作“毒舌門”。當然,下回就有辦法了,可以說“拒絕復雜問題謬誤”。
不謙虛地說,我和李承鵬,已經(jīng)不算“弱智”或者“弱勢”,尚且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落入陷阱。換了沒有媒體經(jīng)驗的人,還不定被欺負成啥樣。這樣的“陷阱問題”和“誘供方式”,難道不陰險,不惡毒?
相比之下,那個“法院帶來的記者”,就已經(jīng)很善良了。雖然這個記者也很不靠譜,居然在當?shù)毓俜较蜈w作海道歉時,去問他“要感謝誰”,好像趙作海應該感謝道歉者似的。但畢竟,該同志并沒有像對付李承鵬和我那樣,或者像挨了“中華女”一耳光的那位美眉一樣,預設一個“道德污名”,只不過想弄點歌功頌德或感恩戴德的話回去交差。馬馬虎虎,也可以理解吧!何況趙作海也確實有“需要感謝”的人,這就是本案中的所謂“死者”。那人如不“活了過來”,趙作海還不得“把牢底坐穿”?
可惜,這不是記者要的答案。
也許,正是為了確保自己的采訪結果,一些記者干脆把自己需要的答案,赤裸裸地替采訪對象說出來。比如“五一勞動節(jié)”那天,有某電視臺記者拿著話筒在工地采訪。那記者問:今天全國人民都放假了,你們卻在工地揮汗如雨。但是,你一想到這建筑落成后,市民就能得到很多快樂,你的心里就特別高興,是不是?
這位工人又能說什么呢?也只能說“是”吧?
于是,記者跟工人握手,感謝他的“配合”。然后,他又再“揮汗如雨”地跑到別的工地,去問同樣的問題。答案,當然也是同樣的。最后,我們的屏幕上,便滿是“工人階級的高尚情操”,紅旗如海,歌聲如潮,殘陽如血。
這當然很好,很正面,很主旋律。只不過,這還是新聞,還是采訪嗎?
刊載于2010年5月18日《南方都市報》B15版,責任編輯劉煒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