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真是奇談怪論!難道我們民族的臉面是紙糊的,一捅就破?難道我們民族的自信是塑料的,一烤就化?真金不怕火煉,事實就是事實。認不認,事實都不會變。不認,只能顯得心虛;認賬,則至少像條漢子。比較一下,哪個更體面,哪個更丟人?
我同意凡事不可過頭,更反對“全民扒糞”,那將變成第二次“文革”,第二次“斗私批修”。但寬容的前提是認賬。認賬不等于認錯。認錯是承認錯誤,認賬是承認事實。認賬之后,錯與非錯,還可以討論商量。但如果連事實都不承認,那就什么都談不上。因此第一步,是要先學(xué)會認賬,即弄清事實。這是“真?zhèn)闻袛唷薄H缓?,才能討論是對是錯。這是“是非判斷”。至于“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可惜中國人的思維習(xí)慣,往往是反著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開始了。這樣一來,誰還敢認錯?只怕連賬,都不敢認?!笆聦嵟袛唷倍茧y如蜀道,“糾錯機制”豈非侈談?我們前面的路,還真不知道有多長。
刊載于2010年7月17日《新京報》B04版,責(zé)任編輯趙繼成
誰都能沉默,但是要負責(zé)
□ 易中天(廈門大學(xué)教授)
□ 趙繼成(《新京報》編輯)
誰都不能撬別人的嘴巴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權(quán)保持沉默。
易中天 汪暉事件剛剛發(fā)生的時候,不少人對他的沉默不以為然。當然,現(xiàn)在汪暉教授已經(jīng)說話了,但由此引出的問題卻發(fā)人深省,值得深思。這一連串的問題是:在事涉“詐捐”、“造假”、“抄襲”等公共事件時,當事人到底有沒有權(quán)利“保持沉默”?如果有,這種權(quán)利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哪些問題可以沉默,哪些不行?如果是無限的,媒體的監(jiān)督權(quán)和公眾的知情權(quán),又如何得到保證?如果作為公民,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讓他們出來“認話”,那么請問誰有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