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見習記
一九七四年春,亞太基金會給了我一筆獎助金,到日本、韓國考察舞蹈。演完《寒食》,我收拾起臺北的牽牽絆絆,踏上追尋中國古舞的旅程。
在漢城,我隨一位李朝時代的宮廷舞師學宋代傳入的《春鶯囀》,從另一位“人間文化財”習韓國“僧舞”。南山上的國立音樂院日日弦歌不輟,不知不覺過了一個月;抵達日本時,花季已到了尾聲。
東京街頭的陽光使我想起紐約,炙熱、黏滯,糊在身上,拂不去。戰(zhàn)后的年輕人高大健壯,五官分明,牛仔褲,花襯衫。連頭發(fā)也燙了起來,染成金色、紅色,甚至綠色--急匆匆地在人群車流中惶惶然找出路?!对词衔镎Z》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一天晚上,外務省的接待人員帶我坐地下鐵,換計程車到明治神宮附近聆賞雅樂。路燈下走過迂回如河川的小巷,推開一扇木門,時光突然靜止。模糊的琵琶、笛聲,浮在晚春的夜晚里。踩過地上的櫻花,沿著苔青的石板道往前走,黑暗深處流泉淙淙,突然想起李義山的詩:“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p>
雅樂會的長者著唐服,戴高冠,盤坐紅氈上;伏地行禮之后,開始彈奏。那樂聲悠長沉緩,極其空靈,然而,習慣于京劇文武場和西洋交響樂的我覺得十分遙遠。我不耐煩了。念著這場演奏是為我一個人舉行的,才不得不矜持著賓客的本分,正襟危坐,細細檢閱那笙笛琴箏,以及彩繪的大鼓。
到了第二支曲子,我開始解除武裝,不再期待刺激與驚奇--反正得挨到結束。奇妙的是,當我靜下心來,《越天樂》的旋律慢慢松弛了我,慢慢浸入我的身體,把我一點一點地在音樂中溶化了。原來雅樂如此肖似德彪西《牧神的午后》或《夜曲》?;蛘呶蚁矚g德彪西,正因為他的音樂里有唐文化的影響?!班朽星星绣e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薄堕L恨歌》、《琵琶行》的世界忽然都到了眼前……我不再思想,但覺耳目澄明,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