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呢?
魯迅在留學時期研究過國民性問題。根據(jù)許壽裳的回憶,他探索了三個互相關聯(lián)的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民族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這些都和中國人的氣質有關。以后他寫小說《狂人日記》,寫《阿Q正傳》,寫《藥》,寫《孔乙己》、《高老夫子》、《肥皂》、《白光》,寫《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弟兄》,以及將近二百萬字的短小的雜文,幾乎每一篇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的寫中國人的氣質,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他描繪了怎樣的是中國人,另一方面,又暗示了中國人應當是怎樣的,他開掘著,開掘著,直至掘到了中國人的靈魂。而我以為,魯迅作品之所以深刻,就深刻在這方面:寫出了人———或者說中國人的一些內在的東西。
魯迅沒有全然同意史密斯的批評,并且說他“錯誤亦多”;但對有些意見卻表示首肯,也許還有同感。比如史密斯說中國人愛顧全“面子”,只要“給了面子”,什么事情都好辦。魯迅對此發(fā)表過相似的見解。二十年代初在答復日文《北京周報》的訪問時,他就談到了《“面子”和“門錢”》,三十年代中期又寫了《說“面子”》一文,指出:“要面子”也容易變成“不要臉”,兩者有時很難分辨。使他擔心的是:外國人注重實際,似乎“想專將‘面子’給我們”。涉及“面子”的話,還可以從魯迅的文章里找出許多來。史密斯批評中國人因循保守。魯迅說過:“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笔访芩古u中國人互相欺瞞。魯迅說過:“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滿足著,即一天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笔访芩古u中國人不求甚解。魯迅最討厭的是那種模模糊糊、隨波逐流的人,他說“假使有一個人,在路上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個人,無端大叫一聲,拔步便跑,同時準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笔访芩古u中國人知足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