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引用的一段話,說明孝順的觀念很大部分的意思是順從父母的要求,滿足父母的需要,這在中國是一個很古老的思想??追蜃用鞔_地說:“現(xiàn)在的孝順(僅僅)意味著奉養(yǎng)父母?!边@意味著他是這樣向往古代,希望復(fù)古,認為古今是有所不同的。自從孔夫子作這些談話之后,多少年代過去了,已經(jīng)是孔夫子的教義滲進中國民族骨髓的時代,確實已經(jīng)付諸實踐。但是如果孔夫子今天還活著的話,有充足理由可以想見,他將比過去更為強調(diào)地指出:“現(xiàn)在的孝順僅僅意味著侍奉父母?!币呀?jīng)評論過,有良心的平民對孝道的回答也就是這樣,沒有其它責(zé)任,然而在同一方面,也應(yīng)該清楚地理解到孝順必須包含什么內(nèi)容。倘若十個沒受教育的人,被隨便問道:怎樣才能做到“孝順”?或者其中有九個人要一起回答:“不讓父母生氣?!边@是因為他們沒有周到地侍奉父母?;蛟S,如孔夫子所說,孝順的更為概括的說法就是“無違”,“不違命”,縱令他使用這個詞,是“不太拘泥于字面的”。
如果哪位讀者希望看看這個理論付諸實踐的情況,就應(yīng)考慮讓他們看看《二十四孝圖》,這是一本世代流傳的普及性小書。其中一個例子,說后漢時期有一個孩子,六歲時到一個朋友家做客,朋友用桔子招待他。這個早熟的少年,趁機施展普通中國人的技藝,偷了兩個桔子,塞進袖子里。但是,當(dāng)他告辭鞠躬的時候,桔子掉了出來,使這位少年陷于尷尬境地,然而他卻很平靜。跪在主人面前,說了一段值得紀念的話,使他的名字顯赫了將近二千年:“我媽媽非常愛吃桔子,我是要給她的?!庇捎谶@少年的父親是位高官,照西洋人的看法,這孩子似乎有其它機會得到他所渴求的桔子,然而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個少年是一個盡孝的經(jīng)典范例,因為在這樣小年紀就想到了他的母親,或許是這樣快就想出了乞求原諒的理由。另一個少年,是晉朝人,他的父母沒有蚊帳,他八歲時就忽然想起了一個成功的權(quán)宜之計,很早上床,整夜完全安靜地躺著,甚至不搖扇子,為了讓家里的蚊子飽餐他一個人,好讓雙親睡覺安寧。另一個少年,是同一朝代的人,與繼母生活在一起,繼母不喜歡他,繼母想吃鯉魚,冬天又得不到,于是他不加思索地脫去衣服,躺在冰上,一對鯉魚在冰下看到這個過程,深受感動,鉆出一個冰洞,跳將出來,為了給易怒的繼母做鍋中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