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事。是更簡單的表達。
這樣說有什么不好?
沒什么不好,但在故事里有一頁,是你要到這里來瞧的:
只有結束了生命內在的孤獨,你才能結束生命中的孤獨。
什么?再說一遍好嗎?
如果你內心感到孤獨,如果你內心感覺不圓滿,你將終生向外尋找那無法找到的東西。而且,在一遍又一遍地體驗孤獨之后,你將在身后留下一連串未能持久的關系。
你一直在讀我的日記嗎?
那些關系之所以無法持續(xù),是因為你不理解自己為何身處其中。你試圖找到充實,而不是創(chuàng)造充實;你試圖找到快樂,而不是創(chuàng)造快樂;你試圖找到圓滿,而不是創(chuàng)造圓滿。
你相信關系是一種發(fā)現(xiàn)的過程,但其實不然。關系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過程。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生命。
可是我曾經嘗試在關系中“創(chuàng)造”快樂、幸福、圓滿,但有時候對方仍然離開了。這也符合你剛才所說的話嗎?
對方的離開帶走了你生命中的快樂、幸福以及圓滿?
當然。
那么你起初就不曾擁有它。沒人能帶走你內在的東西。
記住這句話,牢記它。
所以,我并不需要靠一個關系來創(chuàng)造快樂、幸福、圓滿,它們都屬于“內在”。
你利用這種關系去體驗它。像神一樣,你創(chuàng)造各種關系是為了體驗你的內在自我。
那么我確實需要這種關系!這里你把我搞糊涂了。
你并不需要外在于你自己的關系。在你的內心保持與我的關系,這是有益的。
在新靈性的時代,有一點將會明確:所有關系的開始、結束、創(chuàng)造都以人類靈魂為依歸,都發(fā)生在人類靈魂之內。
一旦你在你內心建立了與我—與生命、與神、與所在一切—的關系,那么,你與外在于自己的所有事物、所有人的關系會是一種快樂、幸福、圓滿的體驗—因為你將它放在了那里。然后,你在自己生命的所有時刻都能體驗它。然而,你內心沒有的東西,你就沒法在外面體驗它(you cannot live without)。
你這個雙關語真妙。但是,如果我“離開它沒法活”
(if I “cannot live without it” ),而我內心又沒有它,那我怎么能讓它到那里?
我可以告訴你,它無法來自于關系中的另一方。將這副重擔壓在你所愛的人肩上,他們永遠也無法負擔,他們會迅速逃離。他們將看到,你那里有個難以填滿的無底洞。
關系的目的不是找到圓滿,而是共享你的圓滿;不是找到快樂,而是共享你的快樂;不是找到幸福,而是共享你的幸福。
如果你進入一種關系時不快樂,你就沒有快樂可以放在那里—我再說一遍,在人際關系中,你只能找到你放在那里的東西。
整個生命都是如此。
所以,關系作為一個背景場而存在,它作為一個容器,你可以裝進你所是的一切。然后,你可以進入它,索取你想表達和體驗的、你自己的任何方面。然而,你無法索取你未曾放進容器里的東西。而如果你等待他人提供給你,那你將犯下此生最大的錯誤。
總之,這種關系在于付出,不在于收獲。
它在于這兩者。但是,你從這種關系中收獲的東西都來自于你自己,而你的幻覺是,你從他人那里收獲它。所以說,你收獲的只是你的付出,這就是那個秘密。如果你以為你能夠收獲你一直不愿或不能付出的東西,你定會大失所望—也會令他人大失所望。
但是,我怎么付出我不能付出的東西?
你能夠付出你想收獲的任何東西。你想從一種關系中獲得的任何東西,你都可以付出。你可能以為你無法付出它,你可能已使自己相信你無法付出它,但那不是事實。
考慮一下這種可能性:你進入這種關系是為憶起如何變得比當前的你更加偉大。
這是所有關系的目的,是整個生命的目的。我說過,“根據你對‘你是誰’的最偉大愿景、按照下一個最恢弘的版本,再造你全新的自己”。
當然,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擁有完全的自由。
神給你自由。
神可能給,但他人可能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