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事業(yè)心很強的男人很難成為兒女眼中的“好父親”,劉邦從事著一項風險很高的事業(yè),對兒女的關愛自然少之又少,尤其跟自己的嫡長子劉盈相處的時間極少,給予的父愛就很有限了。
劉盈生于公元前201 年,當時劉邦斬白蛇起義,隱居于芒、碭山中,過著逃亡生活,對兒子自然無力照顧和教養(yǎng)。后來,劉邦響應陳勝、吳廣,正式舉兵起事,軍旅倥傯,更是連兒子的面都見不到了。
幾年后,劉邦與劉盈父子相會于危難之中。當時,劉邦在彭城之戰(zhàn)中敗北,率數(shù)十隨從去豐邑老家迎接家人,剛好在路上遇到了女兒魯元和兒子劉盈,而兩個孩子的爺爺和母親已被楚軍抓走了。劉邦將兩個孩子載在車中,一起踏上了漫長的逃亡之路。正當人困馬乏之時,楚軍騎兵追趕甚急,劉邦多次“推墮孝惠、魯元車下”,駕車的夏侯嬰停下車,重新又將兩個孩子載在車上,還說:“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劉邦很生氣,多次想殺掉夏侯嬰。但最后他們終于脫險,劉邦慶幸之余又重賞了夏侯嬰。
劉邦危急關頭試圖遺棄兒女的行為大受后世評家的詬病,認為他只顧自己逃生而不管兒女死活,心腸太狠了!但是,劉邦難道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嗎?無論在反秦戰(zhàn)爭、楚漢戰(zhàn)爭還是平叛戰(zhàn)爭中,他始終戰(zhàn)斗在第一線,多次身受重傷,仍無所畏懼。最后身患重病卻拒絕治療,坐待死亡。那么,既然他不怕死,為何將一雙兒女推下車呢?其實想一想劉邦當時的處境,就很容易理解劉邦的做法?!妒酚洝分杏幸欢尉视浭觯?/p>
“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
當時的狀況已經到了追逃雙方短兵相接的地步了,若非劉邦口才好,加上丁公無意傷他,他很難逃出。在此情況下,他的一雙兒女跟著他逃命安全呢,還是遠離他更安全呢?刀槍無眼,當他與敵搏殺時,有能力保護孩子的安全嗎?楚軍的目標畢竟是他,他逃到哪兒,楚軍就會追殺到哪兒;相反,楚軍并不認識他的兒女,否則早就逮走了。所以,他把兒女帶在身邊,只會連累他們;將他們趕走,反倒可以保護他們。應該說,這是一個父親的正常選擇吧!夏侯嬰的做法比較情緒化:一家人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起。但劉邦顯然不愿意一家人同歸于盡。哪個父親愿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在身邊呢?哪個父親愿意讓孩子看見親人死于亂軍之中呢?
劉邦登基后,立劉盈為太子。但劉邦對劉盈并不滿意,認為他過于“仁弱”,因此想改立趙王如意。如意是劉邦和寵妃戚姬所生,聰明有大氣,性情跟劉邦相似。
實際上,劉盈的“仁弱”本非天生,劉邦也要負一部分責任。試想,劉盈出生后一直到五六歲,幾乎沒見過父親。好不容易父子團聚,母親又被逮走了,爺爺也被逮走了,父親遠在前線難得回來看他一眼。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階段,他幾乎像個無父無母的孤兒,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怎么可能不“仁弱”呢?
圍繞廢立太子的問題,劉邦跟呂后及功臣集團展開了長達數(shù)年的博弈。最后,劉盈得張良之計,請來了四大著名隱士——“ 商山四皓”。有一次,劉邦看見“四皓”隨侍劉盈,不禁大吃一驚,說:“我聘請你們好幾年了,你們卻躲著我,現(xiàn)在為什么跟我兒子交往呢?”“ 四皓”說:“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