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藥知識介紹

中醫(yī)是怎樣用藥的 作者:王明輝


 

中醫(yī)的理論特點之一,是辨證施治。僅了解“辨證”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施治”時如何確定治則和治法,尚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法,還必須選定恰當?shù)姆剿?,這也是中醫(yī)治病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醫(yī)說:“先議病,后議藥。”這說明,議病與議藥不能偏廢,否則就不能最終解除病癥帶來的痛苦。

要正確使用中藥,就得先了解有關中藥的一些基本知識。

有關中藥的基本知識

一、中藥是怎樣命名的

中藥的命名,除少數(shù)不明原意的名稱外,絕大多數(shù)名字都有一定的來歷和意義,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因道地藥材的產(chǎn)地而命名。如黨參以上黨所產(chǎn)者佳而得名;川椒、川芎、川貝、川連等都因產(chǎn)于四川而得名;產(chǎn)于廣東或由此進口的有廣陳皮、廣郁金、廣木香等;阿膠因用山東東阿縣的阿井水熬成黑驢皮膠而得名。此外,尚有巴豆、蜀椒及遼細辛等,亦多由產(chǎn)地而命名。

因形態(tài)而命名。因原植物或生藥的形態(tài)不同命名各異。如牛膝因其莖節(jié)膨大如牛的膝關節(jié)而得名;白頭翁因其莖葉有白毛如老人白發(fā)而得名;烏頭因其塊根頗像烏鴉的頭而得名;人參因其根像人形而得名;鉤藤有彎曲的雙鉤;其他如木蝴蝶、狗脊、龍眼、馬齒莧、鼠尾草、馬兜鈴、鶴虱等都因其象形而命名。

因顏色而命名。中藥多為原料生藥,具有各種天然顏色,因此得名。如白芷、白薇、青蒿、青黛、青皮、丹參、赤芍、紅花、紫草、玄參、大黃、赭石、白芨、黃連等。

因氣味而命名。不少中藥具有特殊的香氣和滋味,有的常根據(jù)其氣味的特點而命名。如木香、茴香、丁香、沉香、檀香、藿香、麝香等皆因其香氣而得名。還有苦參、細辛、酸棗仁、苦菜、甘草、五味子等都因其味而得名。

因生長特性而命名。如夏枯草,夏至后花葉枯萎;忍冬的葉,經(jīng)冬不凋;冬青的葉,歷冬仍青;半夏的塊莖成熱于仲夏;桑寄生在桑樹上寄生;迎春的花開于早春;款冬的花開于冬季;萬年青的葉四季常青等。

因性能功效而命名。有些中藥是根據(jù)其性能的特點命名的。如防風能防治諸種風病,益母草能治婦科某些疾病,決明子有明目功能,續(xù)斷可續(xù)筋骨等。還有千年健、大風子、骨碎補、通草、王不留行、合歡花、淫羊藿等,雖然它們的效用不一定都名副其實,但它們的命名常與其功效、用途有一定關系。

用人名命名。一部分中藥以發(fā)現(xiàn)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姓名作為藥名。如劉寄奴、杜仲、徐長卿、使君子、何首烏等。

沿用譯名。如訶黎勒、曼陀羅、婆羅得、庵摩勒等。但也有冠以番、“胡”字樣的,如番木鱉、胡椒等,其用意似在表明這些藥當初并非國產(chǎn)。

因入藥部位而命名。中藥雖有用全株的,但大多僅使用其花、葉、根、莖、果實或種子入藥,因而在植物方面有金銀花、菊花、槐花、紫蘇葉、淡竹葉、冬桑葉、枇杷葉、葛根、芫花根、車前子、萊菔子、牛蒡子、陳皮、地骨皮、牡丹皮、蘇木、木通等;在動物方面有虎骨、蟬退、蛇蛻、鱉甲、鹿茸、熊膽、猴棗等。

因使用價值或相關作用而命名。如金不換、百兩金、牽牛等。也有因與某些動物有關而得名的,如蛇含、蛇床子、醉魚草、狼毒等。

此外,中藥中亦有同名異藥或同藥異名的。如同為茜草科的水楊梅,在長沙叫沙金子,在湘西卻叫穿魚串,這是同藥異名的例子。又如有的藥雖同名為水楊梅,但卻不是一種藥,有的屬茜草科,有的屬于薔薇科,這是同名異藥的例證。故在用藥時,應先搞清所用中藥的科、屬、種等分類特征,以免藥名混淆,張冠李戴,造成差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