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政府也日益把文化藝術(shù)上的造詣,作為考評官員的重要標尺,“字如其人”的觀念,開始在知識階層中普及開來。尤其是魏晉中的魏朝,曹家父子本身得國不正,是不被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學所容的,因此在選拔人才上,他們雖然確立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開始以門第取人,但與此同時,在對具體人才的能力考評上,也增加了許多不同于儒家經(jīng)學的考核標準,比如精于繪畫、書法的人才,同樣可以得到任用。連擅長科技發(fā)明的人才,也有人在魏晉做到了高官。雖然我們習慣稱魏晉之后的中國政治,是由門閥大族壟斷的“士族政治”,但門閥的真正獨大,卻還要等到司馬炎建立晉朝后。早期的魏晉政治,走的還是士族世襲加唯才是舉兩條并行的軌道,尤其是后者,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成就了魏晉文化的多元化。
在這種情況下,魏晉的書法、繪畫等“邊緣藝術(shù)”,從此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以建安七子之一的阮 為例,他可以得到曹操的賞識,除了文學才華外,更因他寫得一手好字。曹家父子自身,就是標準的書法愛好者。到了魏初年間,書法正式確立了自己的身價,當時的魏文帝曹丕盛贊書法為“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即認為學習研究書法是治理國家的大事業(yè),而且還是永垂不朽的盛大事跡。統(tǒng)治者有了這樣的認識,整個國家對于書法的態(tài)度自然日益尊重,練習書法的風氣,開始在魏晉知識階層中普及開來,特別是在魏晉知識分子中,寫得一手好字,開始成為一件很受他人尊重的事情。魏晉早期的知識分子,都將書法作為學習的重頭,比如阮籍求學的時候,就曾專門拜師學習書法。而隨著書法日趨得到重視,到了東晉時期,更是成為世家大族爭能斗勝的方式之一,無數(shù)貴族子弟爭相涌入這個領(lǐng)域,如此火爆的情況,再加上有一大批的狂熱粉絲,書法沒有理由得不到飛越發(fā)展。放眼整個中國書法史,東晉時期的書法成就也是最鼎盛的。
隨著書法的興起,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在里面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開始嘗試用各種方式來寫字,出現(xiàn)了寫法多樣的局面,涌現(xiàn)出一些極具觀賞價值的寫法,后來這些“精英”寫法也就成了字體,得到了系統(tǒng)化的整理和發(fā)展,魏晉時期幾種集大成的寫法后來被歸結(jié)為楷書、篆書、草書、行書、隸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