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貳
東籬菊下鋤花泥
一 隱逸之風
魏晉人的放浪形骸是怎么來的?許多年來,有不同的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觀點。有人說,這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也有人說,這是一種在當時政治高壓環(huán)境下所做出的反彈;還有人說,這是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迷茫。但不容否認的是,在當時知識分子所處的環(huán)境確實非常尷尬。如果你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知識分子,那么你很有可能被卷入政治的漩渦之中,最終成為政治的犧牲品,無論嵇康、鮑照這些人有多么悲壯,歸根結(jié)底,他們的人生遭遇都是一種悲劇。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的產(chǎn)生,從魏晉時代開始,一直貫穿到南北朝,當時聰明的知識分子大多選擇了對現(xiàn)實的逃避,轉(zhuǎn)而在哲學、玄理、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去尋找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樣一種避世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著名的“隱逸文化”。
今天我們看整個魏晉時代乃至魏晉之后的南北朝時代,不難發(fā)現(xiàn)主流的知識分子階層很少出現(xiàn)那種敢為天下先、懷抱經(jīng)世濟民理想的知識分子,雖然杰出的文化成就,閃耀在中國歷史的史冊里,但是那時代的知識分子,就好像是沒有家園的靈魂,統(tǒng)統(tǒng)地“隱逸”了。具體到“隱逸文化”的方式上,大家也各不相同,有專門往山林里面鉆的,美其名曰擁抱自然,追求真我,其實就是一種逃避。雖然儒家很早就有過關(guān)于隱逸的論述,但是這時候的知識分子們,他們的隱逸,與其說是因為儒家提倡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如說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考慮。當然,按照魏晉知識分子的習慣,無論做什么事情,他們總要找一個比較高貴的名頭,隱逸也不例外,所以選擇了隱逸的魏晉知識分子們,大部分都在其文學作品里不吝惜筆墨地贊美這樣的生活,甚至號召大家向自己學習,原本是逃避、明哲保身的事情,在他們的筆下,就變成了超越世俗的高雅,追求自然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