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達觀的。順境不會得意忘形,逆境不會垂頭喪氣。對權勢不會摧眉折腰,對弱者更不會橫眉冷對。這是因為,佛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間一切活動,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細小如一粒塵埃;人生幾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過是一瞬間里的瞬間。如此細微、如此短暫,也就和空無異。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顯得滑稽可笑。(提要)
署名“塵”的網(wǎng)友在留言中曾經(jīng)問了這樣兩個問題:一個世人眼中的佛該是什么樣子 一個心中有佛的人該是什么樣子
一萬個人眼里有一萬個佛。但這一萬個佛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慈悲。
除去慈悲,我們每個凡夫俗子內(nèi)心深處的佛可謂千奇百怪。有的希望佛是財神,能保佑他發(fā)財;有的希望佛是組織部長,能保佑他升官;有的希望佛是醫(yī)生,能給他治病;有的甚至希望佛是紅娘,能讓他找到愛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不信你去寺廟大雄寶殿外面隨便找燒香許愿的人們印證一下,他們許的愿絕對是各式各樣。
由此看來,佛很累。小到億萬眾生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柴米油鹽,大到功名利祿、社稷江山、戰(zhàn)爭勝負,哪樣都得操心。而且不少寺廟還掛出“有求必應”的匾額,如此高的標準,大大小小的事就哪樣也不能馬虎,更不能辦砸,你說佛累不累?
如果我們心目中的佛是這樣,佛可真的清靜不下來。不僅如此,恐怕他老人家比我們?nèi)魏稳硕济?、都累?/p>
問題來了,修煉的目標是成佛,佛又是如此不得清靜,那么我們把寺廟看成清凈之地,認為是超凡脫俗的場所豈不矛盾?是我們修煉的路徑選錯了,還是我們對佛的認知出了差錯
其實,在世俗人眼里,對佛多多少少有些誤解。佛門謂之凈土,這不差,但清靜就值得商榷。今年春節(jié),應天寺香火很旺,僅三十晚上,我的師父佛智大師就為近萬人摸頂祝福,可想這位百歲老人年過得有多辛苦。所以,佛很辛苦,修佛同樣辛苦,面對凡俗太多需求,你恐怕絕對清靜不下來。除非你兩眼一閉,只圖小乘的自我解脫。
一個心中有佛的人該是什么樣子 這一問題遠比第一個難回答。其實,一個人真做到心中有佛,離開悟、得道已經(jīng)不遠了。有些人天天阿彌陀佛不離口,但是一到具體事情,“貪嗔癡”全來了,你說這能是心中有佛嗎?還別說俗人,就是不少出家人,我就一直懷疑他們是否做到了心里佛,甚至懷疑念佛只不過是他們的職業(yè),混口飯吃罷了。
如何判斷一個人心里有佛?我認為至少有三個標準。
首先,他是樂于助人的。這不是簡單的助人,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條件的助人。不僅要助認識的人,而且能助不認識的人。佛的助人為樂在此不必多言,大家都明白。
其次,他應該是快樂、平和的,而不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因為佛法不僅僅教人向善,而且能夠帶來心靈的解脫,從而得到大快樂。這種快樂是我們凡俗人生難以企及的。
因為凡俗的快樂是短暫的,美味也好,美色也罷,體驗當中有快樂,但過后馬上消失。人不能無時無刻吃喝、淫樂,所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也是人生中很少的瞬間,因此凡俗的一生,你仔細丈量,真正的快樂非常短暫。如果人生80年,所有快樂時光疊加起來超不過1年,而絕大多數(shù)時間,除了病痛、不如意,就是在麻木中度過。佛法則不同,它是讓人脫離生老病死苦的大智慧,因此,心中有佛的人,即便沒有成佛,至少有這樣一個目標、一個信仰,因此快樂要大大多于常人。
更為重要的是,心中有佛的人一定是達觀的。順境不會得意忘形,逆境不會垂頭喪氣。對權勢不會摧眉折腰,對弱者更不會橫眉冷對。這是因為,佛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世間一切活動,人生的一切得失,在宇宙的大道理中,都是細小如一粒塵埃;人生幾十年,在宇宙洪荒中都不過是一瞬間里的瞬間。如此細微、如此短暫,也就和空無異。因此,任何的患得患失都顯得滑稽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