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為什么說這個故事嗎?
因為人們的習慣常是環(huán)境造成的。同樣一個人到中餐館和西餐館,講話的音量就可能相差甚多。
道理很簡單!你在嘈雜的喜宴上小聲說話,人家能聽得到嗎?
相對的,如果你到“燭光輕音樂”的西餐廳高談闊論,能不引人側(cè)目嗎?
這時候就出現(xiàn)問題了――
如同可以由關車門和水龍頭的輕重猜想他是來自怎樣的環(huán)境,大家是不是也能由一個人講話的音量,來猜想他出身的環(huán)境?
了解了這一點,你要常常檢討自己說話的音量是不是太大,甚至往更深一層想:是不是因為上一代從你小時候,就用大聲的訓斥取代理性的教誨,你又承襲了這種習慣,拉著嗓子對孩子說話?
還有,你可能在幾十戶人家合居的大雜院里長大。但是今天,經(jīng)濟情況好了,大雜院改建成高級大廈,地方大了,門戶嚴了,四鄰不再那么吵鬧,連路上的車子都很少按喇叭,你說話的聲音是不是也可以放小一點了?
你說話的音量可能在第一時間已經(jīng)顯示了你出身的環(huán)境,你能不小心嗎?小聲說句“我愛你”
學習優(yōu)雅的談吐
許多人不但在致辭或報告時喜歡拉著嗓門說話,
即使日常交談,
他們的音量也特別大,
甚至大到炸耳朵,
使你懷疑他是不是在對別人說,
或故意讓別人聽到。 如果你看四十年前的電影或電視劇,八成會不習慣。
因為那些演員太造作,無論動作、聲音都夸張,怎么看都覺得是在“做戲”。
這多半由于他們是舞臺劇出身。早期的話劇沒有無線麥克風,場子的設備又不夠好,為了讓整場觀眾聽得清、看得清,演員不得不放大聲音、夸張動作。
當那些演員改演電影或電視劇,不自覺地就會把演話劇的習慣帶到鏡頭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