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生活競爭一天忙似一天,時間越寶貴了,文學也不能不講究‘經濟’。”
當年美國《展望雜志》推選全世界“百名聞人”,胡適當選。他去看當選理由,讀到自己照片下面的一段頌詞,不禁失笑。原來,當選理由是“曾經替中國發(fā)明了一種新語言”。
胡適說,這樣一項榮譽,沒有任何人可以擔當得起,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曾經替任何國家“發(fā)明”過一種語言。但是胡適承認,他是一個被迫走上對中國語文進行激進改革的人,主張用活的通俗語言去代替(半死的)文言作為教學工具和文學媒介,并身體力行,為此做出具體嘗試。
1919年出版的胡適譯《短篇小說》第一集,或可作為其嘗試漢語改革的一個標本。
該書共收十一篇小說和一篇論文。其中,用文言翻譯的小說有三篇,其余是白話。論文的語言也是白話。這個比例,說明胡適當時已明顯傾向于白話寫作。
他在該書“譯者自序”中說,這些小說“不是一時譯的,所以有幾篇是用文言譯的,現在也來不及改譯了”。如果來得及,看來胡適是希望把他譯的短篇小說全部用白話文字提供給讀者。
胡適說過,他極想提倡短篇小說。當時國內短篇小說大概尚未脫離初學階段,很多文人不大懂短篇小說是什么樣子,該怎么寫,似乎不夠長篇的小說就是短篇小說,而且有個基本模式。諸如“某生,某處人,幼負異才……一日,游某園,遇一女郎,睨之,天人也……”,被胡適斥為“爛調小說”。
胡適遺憾自己不能創(chuàng)作,無力做出示范,于是介紹外國名家的名著,如都德的《最后一課》、莫泊桑的《梅呂哀》、契訶夫的《一件美術品》、高爾基的《他的情人》,等等,另外加上論文來作解說。
這番用心,來自胡適所感知的社會文化變遷帶來的文學體裁變化。他已經看出,“最近世界文學的趨勢,都是由長趨短,由繁多趨簡要……世界的生活競爭一天忙似一天,時間越寶貴了,文學也不能不講究‘經濟’。若不經濟,只配給那些吃了飯沒事做的老爺太太們看,不配給那些在社會上做事的人看了?!边@段話,寫在該書中唯一的論文里。
從文學自身看,世界進入現代階段,老的語言工具已經不能充分表達現代人的思想和觀念,需要尋找新的語言工具。胡適為尋找新的語言工具作出嘗試,注意到短篇小說。
1920年3月,胡適出版《嘗試集》,表示自己“求師二十年,今得‘嘗試’兩個字”,并感謝社會上對他的寬容大度,承認他的白話詩“是一種開風氣的嘗試”。讀者以買其書作為投票,《嘗試集》出版兩年間銷售萬部,應該是不錯的成績。
胡適沒有為此頭腦發(fā)熱。1922年,《嘗試集》出“增訂四版”,他寫自序說,回頭看自己的白話詩,覺得像是一個纏過腳的婦人,再怎么放開束縛,也恢復不了天足的模樣。所以,從1920年年底開始,胡適把五六年間寫出的詩作集中起來,重新挑選,名曰“刪詩”。他說:“我自己刪了一遍,把刪剩的本子,送給任叔永、陳莎菲,請他們再刪一遍。后來又送給‘魯迅’先生刪一遍。那時周作人先生病在醫(yī)院里,他也替我刪一遍。后來俞平伯來北京,我又請他刪一遍?!比绱藙h法,實在是我國現代出版史上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