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說:“我國有個規(guī)矩,訪問上等國,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就派下等人去。我呢,最沒有出息,所以就派我到這兒來了?!?/p>
楚靈王自取其辱,弄得好不尷尬。然而楚國人還是不死心,在接風宴上,忽有一武士拉著一個囚犯從堂下過去,楚靈王問:“那個犯人犯了什么罪?是哪里人???”答曰:“是個土匪,齊國人!”
楚靈王扭頭對晏嬰說:“齊國人怎么那么沒出息,做這種事情?”周圍人都笑了起來。
哪知晏嬰臉不變色,神情平靜地說:“大王怎么不知道???淮南種的橘柑,個頭大味道甜美??墒且环N到淮北,就變成了又小又苦的枳。這是為什么呢?水土不同呀。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yè),好好干活:可一到楚國就當上了土匪??峙乱彩撬敛煌??”楚靈王又自討了個沒趣。
隨機應變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根據(jù)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主客觀條件,隨時調(diào)整領導行為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應變能力的領導人才,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能夠從表面“平靜”中及時發(fā)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從中探索新路子,總結(jié)新經(jīng)驗;對改革中遇到的新事物,總是能夠傾聽各方面的意見,認真分析,勇于開拓,大膽提出新設想、新方案;對已取得的成績,不滿足,不自我陶醉,更上一層樓,勇攀新高峰。
由此看來,應變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的膽略和勇氣,也就沒有應變的智慧和才能。但是有一點,應變必須在不放棄原則的情況下,根據(jù)事物的不斷變化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條件,盡可能地采取科學、靈活的應對策略,做到“你變我也變”,對癥下藥,從而最終達到預定的目標。領導者在解決各種問題時不能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死板僵化,不管客觀情況發(fā)生多大變化,切忌機械呆板,削足適履,按老辦法行動,
“天不變道亦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完全一副懶惰懈怠的模樣,這樣的領導者只能在激烈競爭中原地踏步,不進則退。在氣象萬千的現(xiàn)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貽誤大事。
當然,隨機應變不是投機應變,二者有天壤之別,隨機應變要秉承自己的道德、倫理原則,謀斷要隨機應變,其實也就是要求解決問題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方法形式則必須隨客觀情況的不同或變化而廣泛多樣,不拘一格,不要限于統(tǒng)一的模式。
對于時機能夠及時地覺察、利用,這自然很好。但是,如果坐等時機的到來,就顯得非常被動了,有著事到臨頭不得不迎頭而上的味道。而如果能夠主動地創(chuàng)造,并加以利用,那就更有利于決斷了。
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攻下了一座城堡之后,有人問他,如果有可能、有機會,想不想攻占第二座城堡?大帝頓時心生憤怒,呵斥那人道:“可能?機會?我要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亞歷山大的氣魄真是足夠強大。難怪能夠東征西討,建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由此可見,主動出擊能夠把領導者的預見、能動等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把握成功與勝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時機意味著解決問題的最佳時間,那么進行捕捉和利用時機的一個關鍵就在于行動的堅定性。時機不成熟,當然是要耐心等待,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夠操之過急;但是一旦意識到時機成熟,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堅決投入行動。
正如前面提到的,做出決策以后,就要堅持到底。
干任何事業(yè),決策之后很可能會碰到許多不曾想到的困難,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發(fā)展迅速的現(xiàn)代社會。這時候,敢于堅持自己的決策是首要的,事業(yè)的未來及成功,也在于意志的堅定與百折不回,這一點對于領導來說尤其重要。
其實時機從來不是抽象的,它總是和堅決行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離開了行動,時機根本毫無意義。人們從事同一活動,在同樣的條件下,是否全力以赴,結(jié)果是不相同的。領導者對時機的意識以及做出行動的堅決性與之后的效果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