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道(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一曰本原,二曰規(guī)律,三曰存在與運動之依據(jù),四曰生活準則與典范,五曰自然之理,六曰能量,七曰微物質,八曰神不可知,九曰道路及方法,十曰體系與系統(tǒng),十一曰氣。諸說皆成理,然皆非道也。道者,不可說,不可言,只在尋常日用間,正所謂一說即不中,開口便錯)可(可,許可也。此處言道之可道即人之道,此人之自動,非道也哉)道(或云說或云行,即為演示、呈現(xiàn)之意),非(非,違也,不是也)常(常,恒也,久也。常之義,一曰真,道之本來;二曰恒,出離時間范疇)道(道乃不可言說之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譬如萬物實相與發(fā)端,勿以之為規(guī)律);名(名,自命也,名字也,功也。此處言萬物之名相,如錢稱阿堵物)可(人之自為也)名(此處為動詞,命名。言名以定形,立名知物,此名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皆為此地此時此人,時光流轉,或有不同;人類不同,名相各異),非常名(因道而立,一以貫之,非人力所能左右,非物力所能左右)。無(無,亡也,不有也。此處一言未入諸物名相輪回,二言不可得,即希夷微之義,三言未被我知處)名(猶名字也),萬物(萬物,無所不包,極言括天地可見不可見之物)之始(始,女之初也,初也。萬物之始,道也。此處老子開演中華文明無神論之始;于尋常處,謂之認知發(fā)端);有(有,不無也,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始制有名,指物稱事)名,萬物之母(母,本也,猶本原,即道也。此處言認知、思緒連綿不絕,事物紛呈,皆從道出)。故常(常,平常,尋常也。此處謂保持這樣一種狀態(tài),本書立意亦本于此,尋常日用也)無欲(欲,貪欲也,心所貪愛,貪而不已謂之欲。欲無指向,少欲而已。縱觀《道德經》全文,老子圣義少欲而已。無欲乃是去其多欲以至于無欲之境界,譬如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學人切切注意),以觀(觀,諦視也,視也,示也。周置兩觀,以表宮門。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此處言觀照,謂心如明鏡,纖毫無染,畢現(xiàn)大千)其(其,道也)妙(妙,神妙也。道生之,德畜之,萬物并作,不仁不義,亦仁亦義,生殺予奪之妙也);常有欲(守中而已,一欲代萬欲),以觀其徼(徼,一曰歸終也;二曰竅,空也;三曰皦,光明也,理之顯也;四曰徼,邊也,邊際也;五曰循也,大道邊有小路曰徼,猶端倪。此處用第五義,言道之則,有欲之時,見道之為物之理。世間豈有無限之事物,且看三五年后,換個環(huán)境)。此兩者(即有即無二相),同(同,共也,齊也)出(出,生也。嘭的一聲,頓開萬象,皆從道來;此處多謂陰陽未判,天地初分,然也;亦關生之道,知之道,不可不察)而異(異,分也,不同也)名(名不同,本卻同,無有即是有無,無此萬物不生,此處即道生一章貫通處),同謂之(無有之謂也)玄(玄,下端象單絞的絲,上端是絲絞上的系帶,表示作染絲用的絲結。黑而有赤色者為玄。通譯神妙難捉摸,幽昧不可測,亦然也。將此打掉,還是出處;有此之物,非是出處,此處是本章之核心所在,學人不可不察)。玄(一玄外境)之又玄(再玄身心),眾(眾,多也。即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盡在此處)妙(妙,神妙也)之門(凡物關鍵處,皆謂之門。由此登堂入室。此即玄牝之門、天門開闔貫通處)。
譯文
可以用言詞來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無名,是認知萬物的本始;有名,是認識萬物的開端。
所以,常在無欲的狀態(tài),觀照道的奧妙;常在有欲的狀態(tài),觀照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奧妙的發(fā)端。
解讀
道、名因人起,人之觀照,可以獲得道之體驗。其法:我無欲,道妙自運;我有欲,道妙與我同轉;我泯有無二項,內泯身心,外泯玄關萬法,則眾妙綿綿。
自古道解萬千,若本原、若規(guī)律、若能量、若氣、若太極、若自然、若紀律、若形而上、若道路,皆不得道之真義。奈何?此頭上加頭也。
又有人,神話老子、妖魔化老子、俗化老子,此皆非老子,老子如日月,不為物語而改之。兩千年來,他和《道德經》一直如此。
常有人言:我得道!似可稱之為妖孽!常有人言:我知道!似可稱之為不懂。道這個東西,懂了就是懂了,不懂的就是不懂;教不會,說不明,和智慧、學問、權勢一點關系都沒有。寫一萬本書,說一百年話,做一萬件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懂或沒懂,一點也作假不得。縱使弄得了三五人,也弄不了自己和大道。要想懂,就要自解自證,方法如上,別無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