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之四: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2)

學(xué)校在窗外 作者:黃武雄


日本20世紀(jì)60年代風(fēng)靡青少年的樂團(かぐや姬)的歌,大多描述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卻能進入真實世界。例如“妹子”這首歌談一對兄妹幼年父母雙亡,兩人相依為命,長大后仍住在一起直至妹妹結(jié)婚前夕,歌詞是哥哥寫給妹妹的信,敘述自己難舍之情,曲為南こうせつ所編,詞則為喜條多忠所寫:

妹子/隔一扇紙門你正好沉睡呼吸聲均勻細微/妹子/等天一亮你將穿上新娘的衣裳如雪一樣/妹子/你一向不精打細算令我擔(dān)憂但那家伙是我的朋友/想到老哥請回家來再三人一伙飲酒暢懷/妹子/爸媽死了你我二十年飄零相依為命/妹子/明早你就要出嫁不要忘記寫下味噌湯的煮法/妹子/那家伙心地善良你無論如何都要忍讓/但如果再怎樣再怎樣再怎樣都不行的話/那么就回來吧妹子。

字句之間只談細膩的真實生活,并無抽象性的詞語,用特殊的生活經(jīng)驗,表達兄妹之間令人感傷的親昵與離情。

相對于かぐや姬的歌謠,臺灣當(dāng)時的校園民歌的感傷卻是虛飄飄的,無一點重量。這種虛飄飄的感傷,并非真實的抽象,而是長年封閉于學(xué)校的苦悶累積成難以名狀的情緒,借由套公式的方式,散落為感傷的字句,或轉(zhuǎn)化成憧憬遠方的歌詞。

這種憧憬中的遠方,是虛擬的遠方。真實的遠方蘊含在當(dāng)時像JoanBaez的反戰(zhàn)民歌《百花今何在?》的旋律中:男人的行列步向戰(zhàn)場,走入墳?zāi)?,墳上長出了花朵,花朵落入少女的懷里,少女奔向男人,男人則排隊步向戰(zhàn)場走入墳?zāi)?。這是血淚交織的詠嘆,人跨越自己所處的時空,與遠方的人們聯(lián)結(jié),把人類荒謬重復(fù)殺戮戰(zhàn)爭的歷史宿命,譜入花朵與墳?zāi)沟膱鼍?,這是真實世界的抽象,真實得令人掩面而泣的遠方。

當(dāng)男人揮別女人與花朵、列隊步向戰(zhàn)場走進墳?zāi)沟耐瑫r,一種虛擬的遠方正飛掠過70年代臺灣校園每一個知識青年的心田。與JoanBaez一樣,彈著吉他,唱著感傷的曲調(diào),洪小喬如此憧憬遠方:

風(fēng)吹著我像流云一般/孤單的我也只好去流浪/帶著我心愛的吉他/和一朵黃色的野菊花/我要到那很遠的地方/一個不知名的地方/我要走那很遠的路程/尋回我往日的夢。

虛擬的遠方并非越過自己的時空走向遠處的他方,而是被封閉的自我在斗室之中無助的心理投射。它反映的正是當(dāng)時臺灣地區(qū)校園無數(shù)被禁錮的年輕心靈,無法與真實世界相聯(lián)結(jié)的苦悶。

對于自農(nóng)村流入都市底層的人們來說,遠方則在黃昏的故鄉(xiāng)。生活的流離、母親的等待、現(xiàn)實金錢的壓力迫使他(她)們向前走,什么都不驚。遠方原本在來時的路上,那是真實的黃昏下的故鄉(xiāng)。

就詠嘆的內(nèi)容來說,底層歌謠與校園民歌無一絲關(guān)聯(lián),傳唱的族群也幾無交集,這正好反映了學(xué)校與真實世界的疏離。

校園民歌浮離于真實生活上,陷入徒具抽象形式的感傷與憧憬;底層歌謠雖有血有淚,但也受限于直接印證生活的重擔(dān),流離的苦悶。

作為文化的一面櫥窗,歌謠還是透露了知識精英階級與庶民階級涇渭分明的文化差異。

這差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星夜趕路,在70年代南北流竄的野雞車中,我常思索著這個問題。車中的音響播放《望你早歸》、《孤女的愿望》、《黑暗的人生》、《離別的月臺票》,從車窗望向暗夜的曠野,點點燈火正向后奔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