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夫人是劉邦妃子,是后來的漢文帝的母親。薄氏是私生女,一次偶然的機會,許負看見了年幼的薄氏,她告訴薄氏的母親魏媼:“這個女子將生下天子!”后來劉邦的軍隊打敗了魏王,俘擄了魏的宮人,薄氏也在其中。有一次劉邦無意進了織室,見到面目秀麗的薄氏,便把她要進了皇宮,但很快也就把她忘記了。有一次,劉邦打了勝仗,心情較好,就和兩個美人取樂,而這兩個女子是和薄氏一起從魏王宮被擄來的,三人姐妹相稱,十分要好,曾相約富貴莫相忘。這兩個女子與劉邦嬉耍時,就將她們與薄氏的誓言當作笑料講給劉邦聽。劉邦聽了,才又想起了薄氏,便將薄氏招來,與薄氏過了一晚,后來就生下一子,取名劉恒。劉邦正式稱帝后,就再也沒有臨幸過薄氏,寂寞的薄氏常常傷心流淚。但也正因為受到冷落,她才沒有受到呂后的迫害。劉邦死后,呂后執(zhí)掌大權,呂后死后,幾個開國元勛開始尋找皇位的繼承人,齊王劉襄是高祖的嫡長孫,按理應立其為帝,但因其家人在朝中飛揚跋扈,不得人心。最后選中了劉恒,因為薄氏為人寬厚,劉恒仁孝溫良,且是劉邦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得知這個消息后,薄氏想起了多年前許負的預言,讓兒子劉恒占卜,結果得兆大吉。于是劉恒帶著母親薄氏到了長安,不久即帝位,薄氏被尊為皇太后。
司馬遷本要究天人之變,探討社會人生的規(guī)律,最后卻不得不作出被后人視為宿命論的結論。王充則用在現代人看來是科學的統(tǒng)計論證方法,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王充反對虛妄,否認鬼神存在,但他在做了一番調查統(tǒng)計之后,不得不承認,通過對骨相的觀察,可以預見一個人的性格命運。他舉例說,越王勾踐長頸鳥喙,表明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秦王隆準長目,鷙膺豺聲,說明其殘刻少恩,虎視狼心,不可與交游。歷史傳說中的圣賢相貌都與眾不同,比如黃帝的面部像龍,顓頊的頭上長了類似角的東西,帝嚳的牙齒連成一片,堯的眉毛有八種顏色,舜的每個眼睛里有兩個重迭的瞳人,禹的每只耳朵有三個窟窿,商湯的每只胳膊上有兩個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周公旦的背駝,皋陶的嘴像馬口,孔子頭頂凹陷像翻過來的屋頂。另外如蒼頡有四只眼睛,做了黃帝的史官;晉文公重耳肋骨長成一片,做了諸侯的霸主;蘇秦是個骨鼻,當了六國的丞相;張儀肋骨長成一片,也當了秦國和魏國的丞相;項羽每個眼睛里有兩個重迭的瞳人,據說是虞舜的后代,因此與漢高祖分治天下。
雖然也有人對骨相提出懷疑,比如荀子在《非相篇》中說:“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世俗稱之;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彼e了很多例子來說明骨相之法是不可信的,但是更多的人還是相信骨相。王符在《相列》中也說:“人之有骨法也,猶萬物之有種類?!惫窍嘀畬W之所以能流傳這么久遠,而且歷史上對其預測之準確多有記載,就說明了骨相學有一定的道理。雖然好多東西不能用科學來衡量,而且科學的局限性也很明顯,但是骨相學卻可以從現代科學中找到許多佐證。不僅每個人的長相都不相同,每個人的指紋也不同,而且一個人的長相是由染色體決定的,而一個人的染色體組合當然是由父母親染色體結合而來。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根本,而染色體又反映到相貌上,所以就可以根據相貌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而性格特點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古代的骨相學實際上用的是現代的統(tǒng)計學方法,將對相貌與命運的關聯進行調查分析,然后綜合提煉,才有后來的規(guī)則。
到底有沒有命運,是一個人類無法回答的問題,就如同人類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一樣,已經超出了人類認知的范圍。但確實有很多因素是個人所無法把握的,而這些因素實際上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命。一般說來,人的追求越多,世俗的欲望越強烈,對成敗得失越在意,越是相信冥冥之中的命運。典型的例子是唐代。盛世唐朝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科舉考試又為眾多的普通讀書人提供了獲取功名富貴的機會,所以唐人對命運之事非常關注。唐人認為,人的命運,事無巨細,都早已注定,自己無法更改,所以唐代有很多關于命定的故事,如《定命論》、《前定錄》、《定命錄》、《續(xù)定命錄》、《知命錄》等等,都講的是命定故事。正是在唐代,產生了一位預測大師袁天罡。還是在隋代末年,一個叫竇軌的人求袁天罡為他算命,袁天罡看了他的面相,預言他十年之后必獲富貴,而且一定會到益州做官。后來竇軌果然做了益州行臺補射,他將袁天罡請來,熱情招待,請他再為自己相面。袁天罡從他眼睛和面色的變化,預言他當了將軍必會多殺人,后來竇軌參加戰(zhàn)爭打仗時,果然殺了不少人。到了唐朝,竇軌接到進京命令,袁天罡看了他的面相,預言他會得到重用,而且會回四川任職。就在這一年,竇軌被任命為益州的都督。袁天罡到洛陽時,住在清化坊,請他預測命運的達官貴人絡繹不絕。杜淹、王圭、韋挺三人請他預測一下命運,袁天罡看了他們的骨相,預言他們二十年后都將被貶職流放,不久會復職,并預測他們的壽命和晚年。這三個人的經歷和壽命據說都和袁天綱所測完全一樣。唐太宗聽說了袁天罡的名字,召見了他,將他比作漢代的嚴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