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Heyghoge)這個詞在1450年第一次記載,并且很快分裂成地域性的昵稱,例如:highoggs,hedgepigs,hoghogs和fuzzipeggs。在這之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稱它們?yōu)閕gl,法國諾曼底人稱它們?yōu)閡rchins,后來在拉丁語中稱它們?yōu)閑ricius。"刺猬"這個詞來源于古詞根gher,意思是"豎起毛發(fā)"(給我們一種恐怖的感覺)。
·一只成年刺猬身上的刺超過5000根。這些刺實際上是中空的毛發(fā),依靠角蛋白來加固,這種角蛋白與組成我們指甲的成分是一樣的。刺猬身上的刺是非常堅硬的,只要拿起一根刺就可以將刺猬提起來并且刺不會斷裂。考慮到身體上的障礙,雌雄刺猬的交配是非常混雜的,每只刺猬每個季節(jié)會跟10只或更多的異性交配,有時候一晚上就跟好幾只異性交配。它們從不面對面交配,盡管亞里士多德對此曾經(jīng)有過自信的斷言。雄刺猬會環(huán)繞雌刺猬好幾個小時,大聲呼吸直到雌刺猬伸開后腿,將刺變平并將鼻子朝上。性交是非常短暫和嘈雜的,一旦得到滿足,雄刺猬會立即走開,不再對雌刺猬感興趣,也不愿意養(yǎng)育后代。
麝雉
·--半鳥半牛的動物
極少數(shù)鳥僅以咀嚼植物為食。因為植物太重,能量又低,不好消化,對于飛行來說不是理想的燃料。但是在南美河流濕地有一種奇怪的麝雉(Opisthocomus hoazjn)卻長著一個像牛胃一樣的嗉囊用以消化樹葉。
·麝雉的嗉囊是龐大的,比它的胃要大50倍,重量大約是它體重的三分之一。與大多數(shù)鳥不一樣,麝雉的嗉囊要進行很多繁重的消化工作,而不僅僅是用來儲存食物。像牛的前胃一樣,麝雉的嗉囊里裝滿了用于消化樹葉中的纖維素的細菌和酶。令人吃驚的是,它能消化掉食物中70%的纖維素,不過跟牛一樣,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麝雉在一次進食之后,需要用兩天的時間來消化,是鳥類中最慢的一個。
·麝雉也有像牛一樣吃東西散發(fā)臭味的毛病,這就是麝雉被稱為"臭鳥"的原因。像肥料一樣的臭味是嗉囊里的脂肪酸發(fā)酵產(chǎn)生的,這也使它們大多數(shù)沒有進入人類的食物鏈,盡管它們的蛋是可以吃的。勇敢的美國鳥類學家威廉·畢伯在1909年將麝雉煮熟并吃了它的肉,他聲稱麝雉的肉干凈味美。最近,微生物學家研究了麝雉嗉囊的細菌,因為它能夠化解食物中的有毒樹葉的毒性。如果牛和羊有這個特性,那么它們的食物范圍就會更寬,人類的收益也會更大。
·麝雉是群居性鳥類,5~15只組成一群,大小和笨拙的程度都跟雞差不多。它們的體重使得它們不那么善于飛行。它們每天有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休息、展開羽毛吸收陽光和消化有毒的早餐。它們看起來比較原始,蓬松的羽毛呈赤褐色和淺褐色,臉部為亮藍色,眼睛呈鮮紅色,眼睫毛很長,頭上的冠羽長而尖。麝雉也是很嘈雜的鳥類,它們會不斷地發(fā)出呼嚕聲、呼哧聲和嘶嘶聲。
·麝雉到底是什么鳥?分類學家仍舊沒有一致的看法,即使采用遺傳分析法也無法將其歸為現(xiàn)存鳥類的任何一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將它們歸為雉雞類(阿茲特克人稱它們?yōu)楂C鳥),后來歸為杜鵑類,再后來又歸為鳩鴿類。就像哺乳動物中的土豚一樣,目前大多數(shù)關于麝雉的參考資料都將其列為麝雉目下的單一種,其特征--后面有長的毛,指的就是麝雉的大羽冠。
·麝雉幼鳥具有與第一鳥化石--始祖鳥相同的特征:它的兩個前肢上長有兩個爪。如果受到打擾,只有三天大的小鳥就會跳入水中,再用它們的兩個爪抓樹枝爬回巢中,就像小猴子一樣。前肢的爪是一種原始的特征,也是對在濕地環(huán)境生活的一種奇特的適應。隨著幼鳥的長大,爪就會消失。
馬
·--起源于美洲
跟狗和駱駝一樣,馬起源于5000萬年前的北美洲。那時候,馬在雨林中奔跑并以水果為食,與它的親緣種--貘現(xiàn)在的生活很相像。隨著地球變冷、森林被遼闊的草原所代替,北美洲的始祖馬開始分化并且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最后穿過白令陸橋進入亞洲。所有我們家養(yǎng)的馬都屬于一個物種,即家馬(Equus caballus),它們都是這些美洲移居馬的后代。目前現(xiàn)存的野生馬只有一種,就是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國西北地區(qū))的普氏野馬(Equus ferus przewalsk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