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鼬的5個種都被稱為"有袋貓",盡管它們與貓科動物的關系不是特別的遙遠。其實它們長得也不太像貓科動物:它們的吻部比較長,更像獴或鼬,它們的毛皮上有斑點,尾巴很長并有濃密的毛(它們共同的屬名Dasyurus的意思就是"多毛的尾巴")。但是在有袋類動物中,它們打的洞卻跟貓類的相似。它們是夜行性、單獨活動的捕食性動物,能夠用強有力的動作咬死體型跟它們大小差不多的獵物,唯一的例外是跟它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具有傳奇色彩的袋獾(Sarcophilus laniarius)。
·這種殺手的特性甚至在交配的時候也會顯露出來。所有的雌性澳洲袋鼬(Dasyurus hallucatus)會在冬天的同一時期進入交配期,這導致了雌雄之間完全自由地進行交配。雄性會跟盡可能多的雌性交配,它們用剃刀般的上下頜咬住雌性的頸部,硬拖著它們進行交配,平均時間為3個小時,有時候會長達24小時。之所以交配這么長時間,是因為它們產生的精子不足,需要通過多次射精才能保證受精。當雌性蜷伏在那兒閉上眼睛思春的時候,它們會發(fā)生很多尖叫和撕咬,很多個體會受傷,有的甚至被殺死,其中有一部分還被它們的配偶吃掉了。
·至少,對于澳洲袋鼬來說,雄性袋鼬為它們的放縱行為得到了報應。它們常常不能從它們發(fā)情交配的消耗中恢復過來。它們體重減輕、貧血、陰囊收縮、毛發(fā)脫落,并且身上有大量虱子寄生。在1~2個星期內,它們就會死去,成為它們的遺傳基因的殉道者。這樣就減少了食物資源的競爭,給雌性和它們的后代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也可以避免在下一個交配季節(jié)發(fā)生亂倫的事情。
·澳洲袋鼬是5種袋鼬中體型最小的一個,盡管它們比一只豚鼠大不了多少,但它們是勇敢的,它們能夠捕食鼠、蛇、蜥蜴以及差不多所有在路上能碰到的動物。不幸的是,在這些動物中有一種有毒的海蟾蜍(見上圖),常闖入它的領地,可是當它吃掉海蟾蜍后才知道了它的危險性?,F在,由于袋鼬的數量急劇下降,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qū)的土著居民就將一小部分澳洲袋鼬運送到了偏遠的沒有有毒蟾蜍的島嶼上了。
·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袋鼬的所有種類都受到了威脅,這是由于引進了捕食者及它們本身在對環(huán)境的適應方面的缺陷所導致的。最近一項關于東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的實驗研究證明,它們連狐貍的叫聲和牛的叫聲都分不清。東袋鼬目前只分布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盡管它們能正常地產下30個幼仔,但是只有前6個能夠找到乳頭而活下來。
·甚至連澳洲大陸最大的食肉動物--斑尾袋鼬(Dasyurus maculatus),或者叫虎袋鼬,也被列入了瀕危物種的名單,因為它們的種群數量已經縮減到不足1000只。對于袋鼬"自殺基因"的情況可以描述為"將公共的麥堆放在矮樹叢的路中間"。
·2001年,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麥克爾·阿徹建議:要想把袋鼬從瀕臨滅絕的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就應該把它們當作寵物。他說:"不要愛撫狗和貓了,摟抱袋鼬吧。"
兔子
·--無法阻止的有害寵物
少量兔子的引進不會造成什么危害,不僅可以提供一些家用的東西,還可以當作一種狩獵運動的獵物。對于一個人的預言來說,已經證明很少有比這更錯的了。這是托馬斯·奧斯汀說過的話。他是一個移居澳大利亞的英國人,于1859年在自己的農場里放養(yǎng)了24只兔子。10年以后,在澳大利亞出現了如此之多的兔子,以至于即使殺死200萬只也不會見到兔子的數量減少。到1950年,當把多發(fā)性黏液瘤病毒作為一種生物防治措施引進的時候,澳大利亞野兔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億只,成為歷史上所記載的擴散速度最快的哺乳動物。結果八分之一的澳大利亞本土的哺乳動物和無法計數的植物物種被毀滅,由于過度放牧和侵蝕,它們的棲息地遭到了破壞。由于多發(fā)性黏液瘤病的作用,兔子的數量驟減,但是還有少量的活下來了,并且它們的后代產生了對這種病具有抵抗力的基因。因此,一種新的低效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癥)又在1995年被引進?,F在,兔子的數量大約有1億只,而且還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