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想成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懷著一顆無怨無悔真誠樸實的心去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確地幫助孩子。
感悟童心
我們一再呼吁老師和家長們要感悟童心,是因為兒童就像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那樣,還沒有發(fā)展出表達自己心靈的語言,也沒有發(fā)展出表達心靈的方式,更不會隱藏和掩飾自己的心靈。這時的心靈是最純潔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貴的藝術(shù)品一樣,需要成人用心思用靈魂好好感悟。孩子在表達他心靈的時候無法使用成人已經(jīng)慣常使用的語言與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這就是藝術(shù)。
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表達自己心靈時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其實就像藝術(shù)大師的一樣,充滿著獨特與靈感。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以及對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么獨特與新鮮,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藝術(shù)品都得符合這樣的條件。
一些成人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們看待孩子的方式與其說是把孩子當成孩子,不如說是當成寵物或者植物,或者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而不是一個“人”。這就是成人不能從內(nèi)心感悟孩子那顆心的深層原因。孩子雖然是我們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屬于整個社會的,我們對他們的教育不僅僅關(guān)系到一家一戶的幸福,更關(guān)系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
只要教育者能夠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與被教育者建立一條心靈的通道,與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從而形成一種氛圍、一種氣息。
我們走在街上,看到一對夫妻,如果是相愛的,即使他們不拉手,也能感覺到從他們身體里散發(fā)出的融洽的氣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他們靠得再近,我們也感覺不到那樣的氣息。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教育。當教育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必然會產(chǎn)生很好的氛圍,凡是好的教育都會帶有這個特征。一旦產(chǎn)生了好的氛圍,教育就會進入良性循環(huán):主要不是依賴于老師的教,而是這種環(huán)境,像空氣一樣使孩子自己得到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