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辯是一種智慧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們的周圍,幾乎無處不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一場電影,一部小說,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都能引起爭辯;甚至連某人的服飾或裝扮也能引起爭辯。從某種意義上看,爭辯的過程實際上是尋求真理的過程。然而,畢竟?fàn)庌q不同于尋常說話,它是帶有”敵意”的語言行為。因為論爭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對方的看法,樹立自己的觀點。因此,但凡爭論留給我們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如果你能夠在論辯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或許就會換一種方式和別人談?wù)撃臣虑橐灾劣诜艞墵庌q,如此,既做到個人心情舒暢,探求了真理,又不傷人際之間的和氣。
∷藏經(jīng)閣∷
白隱禪師是一位修行很深的禪師,一直以來,在他身上都存在著一種“不爭辯”的胸懷,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總是會淡淡地說一句:“就是這樣的嗎?”
有一對夫婦在白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開了一家食品店,這對夫婦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有一天,夫婦倆發(fā)現(xiàn)女兒的肚子大了起來。夫妻倆異常憤怒,感覺太見不得人了。他們逼問女兒,肚子里懷的孩子是誰的,女兒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二字。
這對夫婦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白隱禪師不置可否,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的嗎?”過了幾個月,孩子生下來了,夫婦倆把女兒生的孩子送給了白隱。此時的白隱已經(jīng)名譽(yù)掃地,遭受著周圍人的白眼或者冷嘲熱諷,但他似乎并不以為然,而且還非常細(xì)心地照顧孩子。
事情過去了一年之后,那位未婚的媽媽,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樓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里,向他道歉,請他原諒,并將孩子帶回。
此時的白銀禪師依然是淡然如水,在將孩子交到那對夫婦手里的時候,白隱輕聲說道:“就是這樣的嗎?”仿佛不曾發(fā)生過什么事,一切都平靜異常。
∷浮世相∷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真之語。造謠誹謗就是失真語言中攻擊性較強(qiáng)的惡意傷害行為。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誹謗與留言并非我們能夠制止的,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滋生流言。而面對流言蜚語,我們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則是至關(guān)重要的,就像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么人家怎么說我都無關(guān)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么用。”
然而,環(huán)視蕓蕓眾生,能做到遭到誤解、誹謗,還能夠不辯解,不報復(fù),選擇默默承受的人能有幾個?毫無疑問,這樣的忍耐,這樣的大度是黑暗中的光芒,是夜空中璀璨的星星。
故事中的白隱禪師為了給鄰居的女兒以生存的機(jī)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jī)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熬褪沁@樣的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寵辱不驚”最好的表現(xiàn),而我們現(xiàn)代人缺乏的正是這一點。
在一些明智的人看來,用沉默應(yīng)對誹謗,讓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而曾經(jīng)的流言也就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了。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講,擁有“不辨”的氣度,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辨”的胸襟,就會讓怨恨遠(yuǎn)離,讓寬恕靠近。
∷禪心小筑∷ 每當(dāng)我們要與人爭辯之前,不妨先考慮一下,我到底要什么呢?爭辯對我有什么實際用途呢?一個是毫無意義的“表面勝利”,一個是對方的好感。所以我們還是學(xué)學(xué)美國一家著名的保險公司訓(xùn)練銷售員的第一條準(zhǔn)則吧,那就是“不要與人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