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心清凈,視百年如一夢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只有內(nèi)心清凈,才能得到幸福,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yuǎn)離煩惱,這樣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人生。一個人無論他是什么地位,過哪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內(nèi)心清凈、安謐就可以過得幸福。
∷藏經(jīng)閣∷
有一天,李端愿太尉問曇穎禪師:“禪師!請問人們常說的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說:“無中說有,如同眼見幻境,似有還無;太尉現(xiàn)在從有中死無,實在好笑。如果人眼前看到地獄,為什么心里看不見天堂呢?天堂與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太尉內(nèi)心平靜無憂慮,自然就沒有疑惑了?!?/p>
太尉發(fā)問:“那么,內(nèi)心如何無憂慮呢?”
曇穎禪師回答:“善惡都不思量?!?/p>
太尉又問:“不思量后,那心歸何處啊?”
曇穎禪師說:“心無所歸。”
太尉再問:“人如果死了,歸到哪里呢?”
曇穎禪師問:“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
太尉說:“可是生我早已經(jīng)知曉了的?!?/p>
曇穎禪師又問:“那么,你說說生從何來?”
太尉正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說:“只在這里思量個什么???”
太尉說:“是啊,只知道人生漫長,卻沒有發(fā)現(xiàn)歲月蹉跎。”
曇穎禪師說:“百年如同一場夢?!?/p>
太尉李端愿當(dāng)下有悟,而說偈曰:“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滔滔汴水,隱隱惰堤。師其歸矣,箭浪東馳?!?
∷浮世相∷ 世俗中的我們,都懷有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然而,世界上的種種繁華虛榮,并不能使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因為刺激只能片刻,無法永恒,運(yùn)用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感官快樂往往是暫時的,好比看一場電影或一場演奏,場散,曲終,終有結(jié)束。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正如曇穎禪師所說,百年如同一場大夢。因此,我們更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減少憂慮,淡泊明智,寧靜致遠(yuǎn)。人生每一個夢的實現(xiàn),每一份由此而來的快樂,都是生命之歌的一個動聽音節(jié),都是人生旅程的一個美麗足印。我們應(yīng)該使我們的心理具有彈性,放松心情,享受現(xiàn)在。
《金剛經(jīng)》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绷诉_(dá)事物無常、無我的本質(zhì),我們才能淡然面對,不隨其所轉(zhuǎn)。
另外,從《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五色”、“五味”、“五音”的闡釋來看,它們之所以會傷害我們的器官,是我們自身的欲望無限膨大的緣故。老子最后還提出“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點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滿足吃飽肚子這一低級需求,而不滿足眼睛欣賞外物的欲求。
當(dāng)然,老子并不是反對人們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人們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不要對自己的貪欲進(jìn)行無限制地滿足。他希望人們過上建立內(nèi)在恬淡寧靜之上的生活,而不是外在私欲的滿足。要知道,一個一味地滿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必然會產(chǎn)生自我疏離感,其心靈將會越發(fā)空虛。因此,老子是在提醒我們,要徹底摒棄各種外在欲望的誘惑,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和滿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
∷禪心小筑∷ 只要內(nèi)心清凈,隨意在市井里,在陋巷里,都可以感受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yuǎn)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飛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圣人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