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節(jié):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 作者:張其成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語譯】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跡,善于言談的人沒有瑕疵,善于計數(shù)的人不用籌策,善于關(guān)門的人不用門閂別人卻打不開,善于捆綁的人不用繩索別人卻解不開。

因此圣人總是善于救助別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利用外物,所有沒有被遺棄的東西。這就叫做內(nèi)藏聰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愛他的借鑒,雖然自以為智慧卻是大糊涂,這就叫做精要玄妙。

【感悟】

這一章的開頭描繪了五種高人的形象,雖然沒有做更多的描述,但我們馬上會浮想聯(lián)翩:這五種高人有的不留下任何痕跡而飄然行走在樹叢、江河;有的妙語連珠、滔滔不絕而滴水不漏,無懈可擊;有的不用任何工具就能快捷地算出你出的任何一道計算題;有的只要他一關(guān)門你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也打不開門,門上卻沒有任何門鎖、門閂;有的不用繩索就能把你捆緊,怎么也解不開……真是太神奇了。這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武俠小說中描寫的神奇人物嗎?原來老子早就說過了。

其實老子在這里并不是贊美這五種人的神奇功力,也不是要人們修煉成這種功夫,老子本來就反對機心、機巧,反對人為追求,這里說的所謂"善行""善言""善數(shù)""善閉""善結(jié)"關(guān)鍵就在"無"字上,其實就是"自然、無為"的具體表現(xiàn)。"善行無轍跡"就是行"無為之事",轍,是軌跡;跡,是足跡。"善言無瑕謫"就是行"不言之教","瑕謫",瑕疵,過失。因為按照自然之道,所以不必要刻意追求,不必要刻意用功,而是自然獲得這種功效,自然而然不留下一點痕跡。

這是希望我們統(tǒng)治者不要有意而為,要符合自然大道地治理國家、治理百姓。要"常善救人""常善救物",怎樣救人、救物?就是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充分地發(fā)揮人和物的潛能作用,這樣就不會有被遺棄的--沒用的人和物了。一個領(lǐng)導(dǎo)怎么能夠做到這一點?怎樣用好人?關(guān)鍵在于知人。怎樣知人?關(guān)鍵在于開發(fā)出自己本身的潛能,本明的智慧。開啟了這種智慧,自然會洞悉每一個人的秉性、特長,然后將他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讓他發(fā)揮出最大的才能。這才叫"無棄人""無棄物"。

這章最后老子闡明了善與不善的關(guān)系,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很多人將"不善"理解為"惡",是不對的。"不善"可能會變惡,也可能會變善,是善和惡的中間態(tài)。如果以一種自然、平等、符合"道"的眼光來看待善與不善,其實就能平等地對待了。一來所謂善與不善的價值判斷本身就可能有問題,二來善與不善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相互借鑒的,所以都要尊重、都要善待。尤其對不善的人和事,不要鄙視他們、遺棄他們,要鼓勵他們以善為師,這就叫做"要妙",其實是大慈悲、大平等之心。不要區(qū)分高低、貴賤、對錯,大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所謂的不善、賤和錯也是人為造成的。而對不善者繼續(xù)采用不善的態(tài)度,那就成惡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