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運用一種以上的感官來記憶,就會記得比較快。這就是大約5個月時,寶寶熱衷于吮吸和咀嚼能夠抓住的每一件東西的原因:如果他(她)能通過看、摸、聞和嘗來了解一件東西,就能形成較為完整的記憶。隨著寶寶的思維日漸活躍,會學到更多常識并經(jīng)常調(diào)動記憶:會記住那個柔軟的紅球會彈跳,而那個硬一點的籃球更適合滾動;或者,拍一下塑料鴨子會發(fā)出“嘎嘎”的叫聲。然而,在回憶這些情景以前,就具備了記住人們的臉,并把面容和本人對上號的本領(lǐng)。出生幾天以后,寶寶就認識了爸爸媽媽并對你們有所期待。你們說話和抱他(她)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他(她)的表現(xiàn)也不相同。他(她)對其他人也有不同的期待:如果他(她)的叔叔常常搔他(她)的癢,他(她)一見到叔叔就會咯咯地笑,有時甚至不等叔叔來搔癢就笑起來了;如果奶奶習慣用皺起鼻子來表示問好,隨著頻繁的接觸,他(她)3個月時就會學著奶奶的樣子,用皺鼻子的方式來問好。
隨著你和寶寶的長期相處,你會發(fā)現(xiàn),從認出他(她)的小哥哥到對音樂盒里飄出的音樂做出反應,寶寶所有的記憶,都無需語言而完美地形成了。他(她)不會叫“媽媽”,但清楚你是誰,不會說“你好”,卻會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的表示問候。神經(jīng)科學家們已經(jīng)用精密復雜的記錄儀器,證實了記憶早在胎兒時期便已形成。
情感和自尊
寶寶會花很多時間吸收非常豐富的信息。他(她)的大腦不斷地學習和成熟,大腦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大腦中負責理性思維的部分與負責感性思維的部分一同工作,但后者卻發(fā)育較晚:不同于大人,寶寶不會考慮該不該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只是自然地表達。他(她)沒有語言能力,僅有一點理性思維能力,寶寶通過情感的過濾器體驗每一個事物。
情感構(gòu)成了寶寶早期學習體驗的支柱,而且可能是記憶中最持久的內(nèi)容了:他(她)學到的第一件事是該不該信任周圍的環(huán)境和看護人。早期記憶為以后很難解釋的本能反應(或稱為“內(nèi)臟感覺”)添上燃料,這是因為大腦的情感區(qū)域已將記憶存儲了很長時間,所以比理智區(qū)域更不容易改變。
如果寶寶在愛和積極的環(huán)境下長大,就擁有了一個良好的人生開端:每一個微笑和擁抱都很有意義,所有的鼓勵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寶寶從你臉上感知到的正是他(她)以后用來感知自己的方法。模仿是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對寶寶發(fā)展自我意識起到巨大的作用。
比如,寶寶能從滿懷愛意和喜悅的目光中體會到愛和喜悅。被關(guān)愛和被珍視的感覺對于正在努力應付人生挑戰(zhàn)的寶寶而言,是最有價值的感情基礎(chǔ)。這些挑戰(zhàn)包括:怎樣讓別人理解自己,怎樣坐和站,當事情變糟的時候該怎么辦,還有怎樣習慣你倆是互相獨立的感覺。
話雖如此,但是不同個性的寶寶具有不同的情感,重要的是你要表現(xiàn)自己的負面情緒,承認寶寶的憤怒、失落感和悲傷。許多人覺得克服強烈的情緒很困難,但你越勇于承認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就越善于應付寶寶以原始的方式發(fā)泄出來的情緒。由于寶寶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情感,他(她)自我表達得越多,發(fā)展得就越完善。
許多人不承認健康的情感人生與健康的體魄、心理和精神同等重要。然而情感并非攔路怪獸——它們是生活的基本方面。人類靠它們來“感覺”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并做出自我保護的反應。另外,你會從寶寶身上發(fā)現(xiàn),與交流和社會化相聯(lián)系的情感十分重要。任何一個在愛、尊重、信任和接納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寶寶,都會擁有健康的身心、高智商和安寧康樂。具備了這種意識,每位父母都會擁有一個幫助自己的寶寶樹立健康人生的絕好機會。
Tips:尋找消失在眼前的東西
所有的成年人都會相信,即使朋友和家人不在眼前,他們依然存在于世間。但是,不滿9個月的寶寶可不這么想,寶寶至少要長到1歲,才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對年幼的寶寶來說,唯一存在的世界是他(她)能夠感受到的世界——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聞到的和嘗到的,還有夢見的,占據(jù)了他(她)所有的記憶,而他(她)也不關(guān)心感覺范圍以外的事物。生命在新生的寶寶眼中,好似一場魔術(shù)表演,在這場演出中,事物出現(xiàn)又消失,而他(她)才不管它們從何而來又到何處去。
科學家們通過一些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完成的實驗,發(fā)現(xiàn)嬰兒對客觀存在的理解。給4個月的寶寶看一個玩具,直到他(她)注意到玩具,開始踢腿或興奮地叫喊為止。然后把玩具移出他(她)的視線(拿到桌下、藏到背后或者塞到毯子下),觀察他(她)逐漸變得面無表情的過程。相似的情形發(fā)生在你和他(她)玩捉迷藏游戲時:用雙手捂住你的臉,從指縫中偷看寶寶,你會發(fā)現(xiàn)在你的臉消失之后,寶寶并不會尋找你,雖然你就站在他(她)面前,是那么容易找到。6個月的寶寶則不同,他(她)會熱切地期盼你能再次出現(xiàn),也可能滿懷期待地發(fā)出咯咯的笑聲。不過在這時,如果你把玩具藏到毯子下,他(她)可能立刻就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別處去了。雖然寶寶在玩具重新從毯子底下冒出來時并不會感到吃驚,但他(她)可不會浪費工夫去尋找它。他(她)根本不理解科學家們所說的客觀存在。
寶寶對客觀存在的理解力與短期記憶有關(guān)。在第一年,寶寶的短期記憶的維持時間很短:注意力很快就從一個事物轉(zhuǎn)移到另一事物。9個月時他(她)可能去尋找一個隱藏的物品,但只是找一下,1~5秒鐘后就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別處了。1歲時他(她)可能多花一點時間去找,但當短期記憶消失后,視野之外的事物也就隨之消失了。雖然寶寶沒有忘記這個東西是什么,但還不能理解空間。在寶寶的大腦中,掌管空間意識的區(qū)域仍有待發(fā)育。
科學家們觀察了許多3個月的嬰兒,讓他(她)們看著一輛玩具火車消失在屏風后,他(她)們會望向屏風的另一端,似乎在等待它重新出現(xiàn)。即使從那頭出來的是一只鴨子,他(她)們也不會覺得奇怪,但要是什么都不再出現(xiàn),他(她)們就有點迷惑了,這時會花更長時間盯著屏幕的另一端看。不妨把這個實驗在你的寶寶身上試一試。這個現(xiàn)象并不說明寶寶知道玩具還在。事實上,由于大腦中負責視覺的區(qū)域遠比負責空間感覺的區(qū)域成熟,寶寶是用眼睛追蹤物體的運動軌跡:他(她)是希望看到自然運動的結(jié)果,而不是一個物體的客觀存在。直到9個月左右,寶寶才懂得去屏風后面尋找消失的玩具;這個時期寶寶在獨處時開始感到痛苦,因為他(她)已經(jīng)把你印入腦海,即使你不在身邊也知道你依然存在。
直到12~18個月之后,寶寶才真正把物體的客觀存在當作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她)相信你會回來。隨著他(她)對人們彼此獨立這一事實的接受,覺得人們可以擁有不同的思想:在這個階段,他(她)會不斷檢驗自己認為“是”的和你認為“非”的事物之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