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旅行者的道德和基本修養(yǎng)
我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也見過很多不靠譜兒的旅伴——乃至,越來越喜歡獨行。你知道嗎?遇見一個志趣相投的旅伴,其難度未必比尋找一個共度一生的愛人小到哪里去,因為在相愛中可以有妥協(xié)和退讓,但是在旅途中從人生觀到生活習慣、道德指數(shù)都不同的話,那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好吧,我見過很多不靠譜的旅伴。其種類數(shù)量之多,簡直讓我想寫出一個挑選旅伴的指南來。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除了某些實在不能契合的生活習慣外,更多時候是讓人反思旅行者的道德和基本修養(yǎng)。OK,先說這個生活習慣吧。我遇見過一個五大三粗的哥們兒走到哪里一定要吃饅頭和面條的,可是他去的是東南亞啊東南亞!每頓飯他都在不停地鬧不停地鬧,說不給面食吃就會胃疼得滿地打滾。這種旅行者,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做過功課,為什么不去大西北玩?出門之前,真的沒有任何準備?他是不是希望走到哪里都是別人來遷就他?還有那種,出門以后也要一絲不茍保持在家里的生活習慣的,就看所有的閑暇時間他都在到處找接線板借吹風機電熨斗恨不得買個酒精爐在酒店里煮火鍋——是我不好,我沒有考察同伴的生活習慣,下次旅途,不,沒有下次了。
其實上面說的還好,我的感覺是,雖然旅途是區(qū)別于自己庸常生活的另一種體驗,但,好奇心或求知欲以及人品指數(shù)也總是要保持沒出門前的平均水準的。否則,那就不是獵奇或放松之旅,而是肆無忌憚不加約束的放縱之旅——當然,就惦記著降低人品或艷遇的不在這個考量之內(nèi)。嗯,我來舉例吧。假如你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不會從車上打開窗戶朝外扔垃圾,那么在風景區(qū)更不應該這么干;假如你在公園掐花都要被罰款的話,那么,你知道高原上一朵花一枝枝葉要用多久才能開花發(fā)芽嗎?你就更不應該隨便伸手。還有,你在自己的城市里,遇見陌生人的時候可能會眼神交匯微笑示意,但是你絕不會上去就問人家月薪如何是否婚配,那么,你為什么到了偏遠的村鎮(zhèn)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就這么干呢?所以,我想說的是,首先,一個有基本道德和素養(yǎng)的游客是應該注重環(huán)保的。同時,他應該保持心態(tài)平和,既不會因為去了歐洲就感慨人家多先進多干凈,也不能去了艱苦貧窮的地區(qū)就帶著飄飄然的優(yōu)越感。此外,無論那些地區(qū)的人們有著怎么樣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你也要以尊重的心態(tài)去面對他們,而不是粗暴地介入,然后若無其事地離開。你知道嗎,那種死游客的大呼小叫和大驚小怪是多么招人厭惡啊。
我遇見過好多沒有禮貌的旅行同伴,這還不是在旅行團里,而是各種同事聯(lián)誼或媒體活動。無論是在西藏,還是在國外,我知道很多人都愿意拍下當?shù)厝说纳睿南虏灰粯拥娜松?,但,對被拍攝者打聲招呼會死嗎?他們在旅途中看見磕長頭前行的朝拜者,一定是歡呼一聲停下車追上去圍著人家拍,在教堂里,我見過把相機開著閃光燈戳到人家臉上去拍唱詩班的;還有歡呼雀躍地跳上一切標志性建筑、雕像上拍照的……以及,當一個普通的路人已經(jīng)擺手說NO NO NO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停止拍攝呢?每次和這樣的旅行者在一起,我就不知道該朝哪里躲才好,只好袖手望天,證明我真的不是和他們一伙兒的。
前面說到,出門旅行前,你應該對自己去的地方有一些了解,然后才可能會融入,否則你就只是在景點大門口伸手比劃V字的死游客。我認識一個“旅游愛好者”,他在英語不通的情況下去過了好幾十個國家,可是,他津津樂道的那些東西,都是大家在風光紀錄片里可以看見的,某些奇怪的風俗更是被他反復提起。就是這樣的旅行者,在大家一早在酒店吃自助早餐的時候,他端起桌子上公用的咖啡奶杯,當做自己的早餐奶一口喝干,所有的人就只好面面相覷不知道說什么好——那么,你覺得他去過幾十個國家有什么意義嗎?最基本的用餐程序都沒搞明白,你怎么能指望幾十個國家的旅程對他的人生有什么影響?或許,旅行對他來說就是換一個地方睡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