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自于崩潰后(3)

金融往事 作者:(美)邁克爾·劉易斯


在匆忙提出建議的過程中,這些研究報告都沒有清晰地區(qū)分能夠自動修正的問題和不能自動修正的問題。如果我們要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將會困惑于一個問題,即私人投資者的利益并不能與社會利益完全相符—換句話說,就是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在建議創(chuàng)立實物交割而非現(xiàn)金交割、提高準備金、修改結算體系與限制組合保險方面,這些研究并未進行區(qū)分。

但崩潰所揭露出來的問題很明顯在進行自我修正,這正是我們所犯的錯誤。有時候需要一場危機才能暴露出缺點,第一個應該知道這些缺點和與之利害相關的人就是那些因此遭受損失的人。這樣,大多數(shù)暴露出來的問題將會自動得到改正。

也有一些與自我修正機制無關的問題,比如做市商制度。在我看來,保留專家系統(tǒng)存在巨大的利益動機,如果還存在一個潛在的公共政策利益區(qū)域,那就會刺激人們去仔細審查做市商制度以判斷其是否能夠處理現(xiàn)在的交易。

在1997年7月2日泰國決定將泰銖貶值之前,不知道華爾街的很多人是怎么定義“泰銖”這個詞的,這很有意思。但那次事件—泰國政府決定不再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維持泰銖的美元價值,即拋售美元買進泰銖,因為那么做是瘋狂的—引發(fā)了我們的下一場危機。到危機結束時,華爾街的所有人都可以真正認識“泰銖”了,他們也必須重新審視“韓元”、“盧比”(印度尼西亞貨幣單位),甚至還有“林吉特”(馬來西亞貨幣單位)。

結果是:泰銖的倒下使得那些投資于跟泰國有些類似的國家(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人撤出資金回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又爆發(fā)了諸如銀行擠兌一類的事件,主要發(fā)生在東南亞的銀行。為了尋找替罪羊,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穆罕默德指責對沖基金經理喬治·索羅斯,對他猶太人的身份大放厥詞。真是無知。索羅斯當時已經停止了交易,是很多希望能成為下一個索羅斯的人在馬來西亞市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賣空—將自己的財富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到1998年9月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財富》雜志中寫道,“在經濟意義上,從沒有如此大范圍的人經歷過從天堂到地獄的落差,包括以前的經濟危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