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情緒和感受

懂得愛:在親密關系中成長 作者:麥基卓


所有感受都是出于自己的解釋,了解這一點之后,我們就可以有更進一步的選擇:隱藏心中的感受,或是跟別人分享。如果我們決定與對方分享,就得以釋放自己的能量,彼此建立深厚的親密感,對方可以更了解我們,我們也覺得與對方更親近。

雖然一般的觀念不是如此,但每個人其實都有各種感受(feelings)。感受可說是內在環(huán)境的量尺,就好像溫度是測量外在環(huán)境的方法,冷熱的起伏能使人經驗到溫度,有變化才有比較;如果住在恒溫的環(huán)境,就會失去冷熱的感覺。這種情形也適用于感受,感受本來就存在,但內在感受固定不變的人就容易忽略感受。被別人視為冷酷、控制的人同樣有各種感受,只是沒有流露出來。缺乏感受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大腦測度的能力有問題,比如慢性大腦疾病或歇斯底里癥。

情緒(emotions)和感受不同,情緒是表達感受的工具,當感受從內在向外界呈現時,就是情緒。所以,一個人可能內心覺得哀傷,但通過流淚或脫離社交接觸來表現情緒。許多害怕感受的人,其實是害怕外顯的表現:情緒。厘清這一點后,就可以盡力熟悉內心世界,而不用耗費極大的能量來控制外在的表現。害怕情緒通常表示害怕失控或過于脆弱,這種人會發(fā)展出"進入腦袋"的模式,為了安全感而表現出理性、疏離的樣子,建議他們流露情緒就好像要他們不帶糧食武器就到荒野叢林中探險,是非常可怕的提議!

不愿流露情緒的人需要高度的了解和鼓勵,才能幫助他們在關系中流露情緒。切記:每個人都有許多感受!不要用對錯的觀點來看不流露情緒的人,這種態(tài)度容易引發(fā)更多防衛(wèi)。分享感受是互惠的冒險,雙方都能有所學習。分享感受的意圖必須被提出來討論和澄清,如果能讓關系變得更深入,即使是害怕分享的人也可能愿意嘗試。任何與控制、親密和信任有關的問題,都必須先提出來討論,使不流露情緒的人知道自己處在安全、接納的環(huán)境。許多人認為探討過去因為缺乏安全感而不愿表達情緒的情境,是很有用的方法。分享感受時,如果擔心會有悲慘的后果,也必須探討這些擔心。

感受是內在的主觀氛圍,和外在客觀經驗有關,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作出選擇。人類基本上有兩大類感受:吸引人的正向感受和使人厭惡的負向感受。痛苦的感受(比如受傷和焦慮)會促使我們離開別人、保護自己;而較正向的感受(比如吸引、親近、溫暖、快樂和喜悅)容易驅使我們靠近別人。

仔細審視,就會發(fā)現感受的產生和責任都在于自己,而不在其他人身上。我自己的知覺和解釋造成這些感受,為我提供最好的反應。例如,我和兒子玩官兵捉強盜的游戲時覺得溫暖、快樂,但如果我突然想到兒子對游戲過于認真,把游戲當成事實,我的感受就可能變成擔心、煩惱。差別不在于他們以什么方式玩游戲,而在于我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他們的行為!在關系中,一方開始出現躲躲藏藏的跡象時,另一方可能開始焦慮,經過一些偵察后,她發(fā)現他在為她安排充滿驚喜的生日宴會,當解釋改變時,所有的擔心就消逝了,即使他仍然鬼鬼祟祟,她仍有關愛、溫暖的感覺。有的人會說他躲躲藏藏的行為造成她的焦慮,等于把她視為對方行動之下的無助受害者。如果要采取更負責的立場,就要看見自己的感受來自我們對知覺的解釋。為任何特殊感受抓狂之前,都必須先核對感受背后的解釋,才能看出焦慮是否合理!

所有感受都是出于自己的解釋,了解這一點之后,就可以作出進一步的選擇:可以同別人分享感受,也可以保留在心中。如果分享出來,就得以釋放自己的能量,建立更強的親密感,對方可以更了解我們,我們也覺得與對方更親近。如果選擇保留不說,身體的能量就必然會關閉,于是覺得不被了解、與對方疏離,而減少親密感。這種情形常常發(fā)生在負面的感受,如果不承認自己有嫌惡、生氣、嫉妒或哀傷的感受,就會因為有所保留而與對方疏離。如果我因為不喜歡某件事而對某人感覺不舒服,我可能不敢說出自己的不舒服,因為擔心傷害對方??墒?,我其實無法使他有受傷的感受,因為只有他可以傷害自己。我更擔心的通常是他可能因為我的做法而不喜歡我、排斥我,可是如果我不說出感受,他就更不了解我,我們就更不親密。一旦我自信能完全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就能以不責備、不要求對方改變的方式分享。對方不一定覺得我的負面評斷是有益的資訊,說不定還不予理會,所以我有可能得不到什么反應,如果我對這種結果覺得失望或怨恨,就知道自己的分享是控制,而不是真正的分享,可能危害彼此的關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