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前言 

克里希那穆提畫傳 作者:(?。┌搅帜取げ紕?/span>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jì)里,克里希那穆提經(jīng)常在不知不覺間,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雖然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人聽到過他的名字,但是他依然不被人所熟知。如同他對本書創(chuàng)作者們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一樣,他對大眾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毋庸置疑。同樣令人驚嘆的是,他接觸過廣泛的人群,其中有作家、學(xué)者、音樂家、演員、科學(xué)家、商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

克里希那穆提的大半生是處在高科技和即時通信的時代,這讓他與過去那些偉大導(dǎo)師們相區(qū)別——他們的語錄和教義都是憑口耳相傳,或是在他們死后數(shù)百年才被記錄下來。這些回憶經(jīng)常有誤,或因為教義沒有被正確理解,與其本意相去甚遠。而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和作品未經(jīng)改動,在世界各地的克里希那穆提檔案館和圖書館被妥善保存,這是我們的一筆財富。

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的時候,他的朋友和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的成員都迫切想探究他教義的深度,并且將他們的理解融入日常生活。這是他們的關(guān)注焦點。在他晚年,他每年在印度、英國、瑞士和美國的系列演講,都將這些人的注意力引向需要做的事情上:他們要準(zhǔn)備演講,并且準(zhǔn)備好容納成千上萬的人來聆聽,同時還要創(chuàng)建和照管好學(xué)校,安排克氏作品的出版。這樣的系列演講似乎永無止境地進行了二十多年。但是終于,所有的事情都走到了盡頭。出于歷史感和使命感——不僅要讓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傳遞下去,同時還要讓人們了解他對所有有幸知道他的人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促使作者進行了一系列口頭采訪。這些采訪是受到世交——歷史學(xué)家兼作家埃里克斯·哈利(Alex Haley)的啟發(fā)。埃里克斯經(jīng)常談到仲夏夜在門廊聆聽長者講故事的重要性。其作品《根》,就是在由祖母、姑母和兄弟姐妹一遍遍講述的家庭歷史故事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旅行和調(diào)查構(gòu)成的。就是在那段時間,我明顯認(rèn)識到口述歷史的重要性,它鮮活,直接,即時。而克里希那穆提的歷史見證者們,也有很多重要的故事要講。

于是一系列非正式的交談由此開始并持續(xù)至今??◣т浺魴C使得所有講述都毫不受阻地得到記錄。這些講述者中,很多與克里希那穆提同時代的人已經(jīng)過世了,但他們的故事卻繼續(xù)著。其中有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位導(dǎo)師——羅素·貝爾?!た死恕K菐啄昵霸谟《冉邮懿稍L的,當(dāng)時他90多歲,狀態(tài)良好。1909年當(dāng)克里希那穆提在孟加拉灣被“發(fā)現(xiàn)”時,他在馬德拉斯的阿迪亞爾。菲利普·馮·帕蘭德特男爵,多年前慷慨地將自己的俄德城堡和周邊數(shù)千英畝的土地捐贈給克氏這位年輕的印度人,1978年在荷蘭的德韋增拉登醫(yī)院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是90多歲。這些人都是“見證者”,他們無價的回憶構(gòu)成了本書的基礎(chǔ)。

這些口述回憶被稱為“對話”。其他參加紀(jì)錄片《克里希那穆提:一顆寂靜的心》制作的人的講述被稱為“采訪”。除了克里希那穆提與列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在第一部分中的討論外,所有文字都是由作者整理完成。

很多人為本書貢獻了文章,但是沒有被采用,其中包括:艾倫·W.安德森的《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誨》;T.K.V.德斯卡查爾的《克里希那吉——為徒亦為師》;弗里德里希·克羅赫的《山之美》;邁克爾·克羅南的《一位敢于嘲笑自己的偉人》;讓·米歇爾·馬赫日的《克里希那穆提:一次探索》。

在克里希那穆提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他被喚做克里希那——是他那長長的名字的簡稱;后來被稱為克里希那吉,“吉”在印度是一種尊稱,而不是我們所謂的昵稱。克里希那吉和他本來的名字被他身邊的人自由更替使用。本書說到他本人時,通常又簡稱為克氏。

需要說明的是,克里希那穆提中年的照片較少。他早年曾大量拍照,中年之后卻鮮少拍照了。他與生俱來的羞怯甚至曾讓他嘗試在幕后或簾子后面演講,不過后來他認(rèn)為這很虛假,于是又走到臺前來了。

同樣他也是很晚才使用速記和錄音來記錄演講。1933年至1967年,他的談話才開始被速記和轉(zhuǎn)錄,又被出版發(fā)行為書籍,在世界各地以多語種出版銷售。

雖然克里希那穆提通常用英語演講,但是他的法語和意大利語也非常流利,而且還能說一些西班牙語。而他的母語泰盧固語卻因為不被使用而遭到遺忘,不過他非常喜歡梵文,尤其是一些圣歌。

晚年的克里希那穆提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對他的影像拍攝,并且以無限耐心來滿足各方要求。

克里希那穆提復(fù)雜的一生對20世紀(jì)造成的沖擊需要用不同的聲音以不同的角度來表達。單一的聲音無法公正地表達。雖然不能充分傳達這個卓越的人的美麗和教義,但是本書通過收錄眾多見證者的聲音,希望讀者能夠捕捉到克氏卓越思想的一抹芬芳。

對眾多見證者貢獻的大量文章、采訪和對話進行刪減非常艱難,其中包含許多寶貴的洞察。而對克氏眾多文獻進行選摘更是非常棘手。幸運的是,克氏所有的作品在印度、英國、荷蘭和美國的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中都能查到,遍布?xì)W洲、加拿大和北美地區(qū)的克里希那穆提委員會也有大量收藏。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眾人包圍著。盡管處在各方的密切關(guān)注之下,他仍然是個謎。他是如此神秘,乃至過去100年中對他的探索還沒能接近到這個謎的核心。或許這樣是最好的。就像他自己說的:“重要的是教義,不是導(dǎo)師。”

艾芙琳娜·布勞,1995年于洛杉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