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損卦和益卦

入世心法 作者:吳稼祥


毛澤東為什么這么喜歡用減法?

這與他無拘無束、我行我素的叛逆性格有關。

他喜歡"滄海橫流",以顯示他的英雄本色;也喜歡"漫天飛雪",以襯托他的梅花風骨。

他愛好逆流而上,以展示反潮流戰(zhàn)士的豪邁風采。"弄潮兒向灘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才是他的寫照。他不能忍受沒有對手的寂寞與孤獨。如果沒有對手,總可以制造對手。

他崇尚徹底:要徹底的勝利,要進行徹底的斗爭,要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古人說:"窮寇勿追。"他可不理這一套,他要"宜將剩勇追窮寇"。在他的腳下,沒有走不通的路;他的眼前,沒有不能違反的清規(guī)戒律。越不能做的事,他越要做。他要做古往今來第一人。他不是在治國,而是在做詩。

他不師古,也不信天。董仲舒說:"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春、夏、秋)成生,以一時(冬)喪死。"這表明,"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也就是說,天道是三德一刑,或者說是三加一減。毛澤東之道則是只減不加。

這樣為人治國,不符合中國的古老智慧。古老的智慧說:"過猶不及。"《易經(jīng)》、《老子》和儒家都很推崇中道。中的意思就是既不太過,又無不及。而毛澤東減有過之,加則不及。

馮友蘭先生論及這個問題的時候說,"人的自然傾向是太過。所以《易傳》和《老子》都說太過是大惡。"(《中國哲學簡史》)不過,毛澤東的太過,不僅僅是個自然傾向問題,有時是他的人為追求。古人說,矯枉不能過正。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求人們矯枉過正:"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

吃過矯枉過正的苦頭之后,對中道境界就有了幾分神往。

那境界宋玉描寫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就是說,有一種境界,加減無用武之地,那就是美到極致的境界。美是一種分寸,美是一種恰當,美女是身材和容顏的中(比如現(xiàn)在講的三圍尺寸云云是也)。這是實體與關系的中和恰到好處。

杜甫描寫過時間上的恰到好處:"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早一點不好,晚一點也不好,恰恰在春天下的雨才好。所謂及時雨就是這個意思。孔子是亂世的及時雨。所以,孟子說,"孔子,圣之時者也。"

這就是加減要達到的一種境界:中。

中不是整齊劃一,不是事物的同質(zhì)性,而是事物比例關系的適當和不同事物的和諧。

為說明這一點,先秦思想家提出了和的概念。和是什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