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如羹焉。"晏子說,"水火醯(醋)醢(醬)鹽梅以烹魚肉。"由這些作料產(chǎn)生了一種新滋味,它既不是醋的味,也不是醬的味,而是一種新的美味。這種美味是和。
異與和不僅不沖突,而且是和的必要條件。誠如馮友蘭先生指出的:"只有幾種異合在一起形成統(tǒng)一時才有和。但是要達(dá)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種異都要按適當(dāng)?shù)谋壤?,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達(dá)到和。"
所以,中、和不是死的同一,而是和諧的發(fā)展;所以,中、和是儒家推崇的上乘境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通過中能達(dá)到和,但通過什么能達(dá)到中呢?
當(dāng)然是通過加與減。過則減之,不及則加之。這個思想在眾經(jīng)之首的《易經(jīng)》中,幾乎可以說是貫穿全篇。
根據(jù)朱熹的研究,《易經(jīng)三十·上經(jīng)》三十卦,講的是天道,《下經(jīng)》三十四卦,講的是人道?!渡辖?jīng)》的核心卦是泰卦與否卦,"無否無泰非易也"?!断陆?jīng)》的核心卦是損卦與益卦,"無損無益非易也"。(朱熹:《周易本義》)
泰者,通也;否者,閉塞也,窮也。泰否卦,啟示人們的是變化之道。《系辭下》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以,《易經(jīng)》的根本道理是變。唐華先生在其所著的《〈易經(jīng)〉變化原理》一書中認(rèn)為,《易經(jīng)》的第一原理和根本法則是變的哲學(xué)。
如何變?有損有益是謂變。損者,減也;益者,加也。損益卦啟示人們的是得中之道和盛衰之道。
中道的概念滲透在所有的卦象、卦辭和爻辭中,但專門表達(dá)中道的是謙卦?!吨芤住罚?《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裒多益寡,就是取有余,補不足。朱熹《本義》注:"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趣(同趨)于平,亦謙之意也。"減高的,加低的,就能趨平得中。
至于盛衰之道,孔子的《易傳》有解釋??鬃幼x《易》,感觸最深的是損卦和益卦?!断缔o下傳》、《雜卦》、《序卦》都有對于損益二卦的評論?!墩f苑·敬慎》、《孔子家語·六本》、《淮南子·人間訓(xùn)》,都記載了讀《易》至損益時的大感嘆。所記內(nèi)容大同小異,看來比較可信。
對損卦和益卦,孔子最感興趣的是它揭示的興衰之理?!峨s卦》說,"損、益,盛衰之始也。"《淮南子》說讀《易》至損益,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怎樣求盛而不衰?首先要自損,"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孔子)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指損卦卦象,兌下艮上),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自損的根本是清心寡欲??鬃釉谶@里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就是自損者益的原則。自損者益,即自減是加,而且是倍加。
其次是"損以遠(yuǎn)害,益以興利"(《系辭下》),意思是減少損害,增加利益。這就是上文提到的利益最大化原則。
再次是"挹而損之"。這是孔子推薦的"持滿之道",也就是不衰之道。一個主體(不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國家)通過加減求勢興盛起來以后,就要防止?jié)M勢帶來傾覆。
滿勢,是最大化優(yōu)勢,是興盛到了極點。這時候,就要從滿勢中舀一點出去。挹,意即舀出。這里談的是不到頂點的原則。
到不到頂點,有時與事業(yè)大小無關(guān)。到頂點,更多的是當(dāng)事人的感覺。感覺如器,器大的人,永遠(yuǎn)到不了頂點。誰見過大海滿到了頂點呢?
唐太宗,創(chuàng)建了一個盛唐,他也沒有頂點之感,覺得離堯舜還有一段距離。而禹作敏,不過創(chuàng)建了一個大邱莊,就很容易地找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感覺。
某些中國人特別是農(nóng)民,是很容易到達(dá)頂點的。剛建了個土圩子,就做起了土皇帝。剛搞了七八條槍,就當(dāng)上了總司令。
總結(jié)以上的觀點,加減法,要達(dá)到兩個一般目的:
第一,通過加減,爭取優(yōu)勢,使自己的力量和事業(yè)興旺發(fā)達(dá),使求功者得功,求名者得名,求勝者得勝,求利者得利,求權(quán)者得權(quán)。這是制勝之道。
第二,通過加減,防止過與不及,防止盛極而衰,這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完美的"黃金中道",也是安全持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