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道之以政

論語辯惑 作者:蕭民元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本節(jié)是本書定稿后臨時加上來的。因為歷來對本節(jié)的解釋沒有太大問題,就算有“惑”也只能算半個,而這半個出在“格”字的解釋上,所以最初沒有選入《論語辨惑》之內。不過,后來想想,一則由于確實有人誤解這個“格”字,再則這個“格”字牽涉到與《論語》同列四書之一的《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的重要論句,而我個人又以為歷來很多人對那個“格物”的“格”解得有問題,乃決定乘此機會提出討論。

有人把這個“格”字解成歸服和歸順的意思。筆者以為相當不妥。因為,歸順、歸服是牧民心態(tài),這正是威刑的結果,明顯與原文意思相反。另一種解“格”為“格正”的意思,本人贊成。什么是格正呢?說白點,就是納入了正常規(guī)范。所以“格”字,就名詞來講應該是“規(guī)范”,就動詞來講就是“納入規(guī)范”的意思。

至于《大學》中,關于“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字句,朱熹是怎樣解釋“格物”二字呢?朱熹解“格物”二字為“即物而窮其理也”。老實說,筆者實不知他是怎樣扯出來的。就算是吧,還有“為何窮”、“如何窮”、“誰能窮”等一大堆問題橫在那兒,因為這本《大學》是寫于春秋時代,那時代的人,能“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就不錯了,《大學》的作者會要求人們去窮什么理?實在太走樣了吧!但奇怪的是,自朱熹以下,千百年來,似乎很少被人懷疑過。清朝末年,對于西方傳入的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還統(tǒng)稱為“格致學”呢!又,據(jù)說明代王陽明先生最初也承襲了這一解釋,于是,有一天,想做實驗,就對著一棵竹子格將起來。結果格來格去,格了一段時日硬是格不出所以然來,最后終于格出了一場大病,乃恍悟所謂格物者乃“格正我心之非”,并因此發(fā)展出了另一派學說。不過,以我個人之見,不論朱說還是王論,皆非《大學》本意。

筆者認為要了解《大學》的本意,得先了解《大學》這本書的性質。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春秋那時的“大人”,是指管理人民事務的從政者。所以當時《大學》不是給一般人讀的書,它是專門針對要從政者而寫的一本有關品德、人格、知識、理念的養(yǎng)成書籍。簡單地說,它是一部從政指南。故而書中所說,多與行政理念的養(yǎng)成有關。

為了能更清楚地說明此點,我想先意譯一下“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整段話,如下:

“一個從政的人,想要使內心平正、平穩(wěn)、有踏實感,精神上就得建立起一個類似信念的誠意來。而誠意的建立,不是無條件或盲目的,它要架構在真知灼識之上,而真知灼識則是從格物而來?!?

“真知灼識則是從格物而來”這話怎樣講呢?就是:真知灼識是從推動事物正?;蛞?guī)范化(從政者的責任)的過程中,經(jīng)過了各種歷練,經(jīng)過了慎思、明辨等過濾程序而來。事實上也只有這樣得來的知識才稱得上是適時、適用的真知灼識。所以“致知在格物”這五個字是不可以無憑無據(jù)地、抽象地解之為“即物而窮其理也”的。

總的來說,原始儒家(孔子及其弟子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儒家)的哲學,是充滿實踐精神的。它是一種非常注重思想與實踐結合的哲學。實踐哲學不尚空談。而后世的窮什么理、盡什么性,顯然是脫離了中道的“中庸精神”。這也是我不能認同朱說王論的理由之一。

不過,筆者在此必須聲明:我說不能認同,不是指不認同他們學說的內容。他們能夠立說成派,影響幾十個世代,如果學說內容沒有一定的特色和道理,是辦不到的。此地的不能認同,是針對他們對《大學》中“格物”的解釋,請讀者不要誤會。

另外,筆者想順便在此談一下本節(jié)蘊涵的重要意義。

在本節(jié)中的“政”、“刑”,有相當于“法”的意思;而“恥”,有相當于“德”的意思。從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他老人家認為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只有“法”是不夠的,不但不夠,而且不好。

“法”猶之乎一條剛性的防御線,沒有縱深,也沒有彈性。如果在社會的建設中只注意到“法的完善”而忽略了“德的培養(yǎng)”,那么,可能很多人之所以不越軌,只不過是畏懼法律而已,并非因知恥才卻步,而有些沒道德卻有高智商并懂法律的人,卻可能因知法而玩法。更有一些野心人士,為了一逞私欲,發(fā)明了“法律邊緣論”,他可以在法律邊緣游走,為了一己之私而以社會安寧為代價,你卻拿他毫無辦法,因為他沒犯法。而一些低智商狡猾之輩,也會常存僥幸之心,去犯法逃法。甚至社會上還會衍生出一種“只要不犯法,我愛怎樣做,有何不可以”的“次文化”出來。這樣的社會是不會有真平等,也不會有真幸福的。

因此,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我極其期盼著立法界的人士,盡量避免一邊倒,切記應用心看看是否可以根據(jù)自己文化的特色和優(yōu)點,花幾十年的時間,來建立一個涵蓋面較廣,具有合理彈性,而又能多方面照顧到國民,兼具天理、人情、國法的“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系統(tǒng)出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