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胡因夢
渴求真理,追求良師的指引,加入一個探索生命真相的團體,在其中獲得歸屬感,并且開始踏上內(nèi)心的探險之旅,這是全世界的探尋者在真理之道上最初始的共通流程。
然而一旦打開內(nèi)心之門,接下來要面對的卻是各種錯綜復雜的修道問題,其中包括主觀與客觀、內(nèi)在與外在、個人與群體、出世與入世、肉體與精神、引領者與追隨者、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顯意識與潛意識、男與女、相對與絕對等極難辨識清楚,也極難圓融看待的二元對立問題。
想要幫助求道者或修道者在見地和認識上繪出一幅完整的心靈探險圖,必須兼具主觀的實修體驗以及客觀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說法者必須有能力跳脫傳統(tǒng)東西方宗教的詮釋窠臼,以符合時代精神的語言工具,結合靈修、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療、詮釋現(xiàn)象學、倫理學、哲學、文學與詩等各個領域的素養(yǎng),才能達成這項艱巨而又隱微的整合二元對立的任務。
西方社會里能身兼?zhèn)鹘y(tǒng)學問僧與實修僧雙重身份的精英,寥寥無幾——譬如肯·威爾伯、拉姆·達斯、邁克爾·墨菲、羅杰·沃爾什、艾倫·沃茨、約瑟夫·戈德斯坦等人,杰克·康菲爾德可以說是其中最擅長說故事,語言平易近人,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靈修奧義的博學說法者,他也是將南傳佛法介紹到西方的重要法師。
他的七本著作目前譯成中文的只有三本——《心靈幽徑》、《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狂喜之后》。在美國,這本《狂喜之后》被譽為近三十年來描述內(nèi)心實修轉化最具說服力、最真實無欺的經(jīng)典之作。
此書內(nèi)容結集了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以及伊斯蘭教蘇菲派的精神導師在修行過程中的第一手經(jīng)驗。故事以童年創(chuàng)傷揭開苦、集、滅、道四圣諦的序幕,接著以禪宗《十牛圖》第一圖的尋找自性之牛,引申出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的覺醒召喚。一旦回應了內(nèi)心的召喚,求道者便歸返為修道者,而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蛻去身心所累積的重重甲胄。在這一點上,作者顯然將身心脫落及減輕壓力視為首要之事;反觀島內(nèi)熱衷于修行的求道者,有許多仍汲汲于功德的累積,在觀念上錯將道途視為世俗的成就之道,即使試圖進入禪定體驗,也難脫苦練功夫的沉痾心態(tài)。
作者在前五章闡明了苦難的積極意義、空性與無我的真諦,可以幫助修行者從一開始便清楚地見到這張心靈探險圖的目的地,這種從果地起修的認知方式,充分展現(xiàn)出作者的誠實、慈悲以及對真理的深刻體悟。
從第六章開始,本書探討所有修道者內(nèi)心最深的召喚——開悟見性。在一般人的認知里,開悟見性似乎是道途的終點了。一個已經(jīng)見到自性的人,照理說從此之后就可以悠游于天地之間,永遠過著解脫自在的生活,但是作者卻提出了攸關見性之后的有力證據(jù),證實開悟只是一個起點,隨之而來的卻是更難招架的磨難、羞辱、喪失恩寵等屬于靈魂暗夜的考驗。換句話說,解脫這件事是無法退休的,各宗派的修行高人在開悟后仍難以避免向下沉淪的可能性。因此正確的態(tài)度是不斷地打破我們?yōu)樽约涸O定的完美標準,以真正開放而坦然的心胸來禮敬人性的局限。
在第十章中,作者揭露了修行團體或道場中大師們對弟子濫用權威、性剝削等失德的行為,也探討了弟子將師父神格化以及無法區(qū)分魅力與智慧的盲信屈服態(tài)度。人類在政治上已經(jīng)建立自由民主的體制,然而在宗教上卻仍停留在神權崇拜的落伍階段。此等現(xiàn)象遍及全世界,自古至今從未停歇過,從中古世紀獵殺女巫的宗教審判與十字軍東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著名禪師扭曲禪宗教義而鼓勵信眾參戰(zhàn),甚至到藏密各宗派之間的權力斗爭,都顯示出人類對權力的熱衷,遠甚于放下自我。如此真實的提醒,足以喚醒許多甘于被剝削的信徒,及早放下盲目的權威崇拜,回歸到自己的平等佛性,體會平常心的真諦。
在后半部的章節(jié)中,康菲爾德開始擴大讀者的視野,從個人內(nèi)心的實修,轉向日常生活關系互動的面向,其中包括如何面對家族成員之間的業(yè)力問題,如何從獨修進入團體共修,再擴大到對大自然、地球、眾生的關懷與連結,最后回歸到一昧的平常狀態(tài),以最本然、最單純的面目,滿懷歡喜與幽默地如實存在于世間。
本書處處可見超越二元偏見之圓融真理,使修道者領悟到靈修并不是在逃避困難,而是要清清明明地學習“犯錯中的藝術”,并將其轉化成我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力量。
本書不愧為現(xiàn)代人在修行之旅中最貼近真實的心靈地圖。